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凉山“北大门”荣光
  • ·南充“三下乡”示范活动年味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凉山“北大门”荣光

——专访凉山州甘洛县委书记刘建波

甘洛县城。阿西立古摄

甘洛县委书记刘建波 受访者供图

  2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西昌市开幕。
  会上,“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不断被提及。今年,凉山州将深入实施新一轮找资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集中开展地下“找”矿产、地面“找”耕地、地上“找”风光等资源普查调查,持续彻底摸清资源家底。
  “甲古甘洛,千里凉山第一站”。凉山州甘洛县,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这里还有“中国西部铅锌之都”的美誉。险绝峻美的大渡河大峡谷、西南地区最大的梯田——普昌水墨梯田等旖旎风光,为甘洛积蓄了文旅气脉。在“三大强州战略”背景下,新的一年,甘洛县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2月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甘洛县委书记刘建波。

谈“工业强州”加大矿产开发 统筹配置清洁能源

  记者:今年,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新一轮找资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甘洛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同时,进一步打响甘洛的名气?
  刘建波:甘洛素有“中国西部铅锌之都”的美誉,境内已探明储量矿种29种,水风光能可开发量达330万千瓦。我们将全面抢抓州委、州政府“新一轮找资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摸清家底、加大矿产开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凉山“北大门”荣光。
  首先,是加大矿业探索勘探。用好自然资源厅“定点联系”帮扶优势,争取省州找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矿石量912万吨、总价值100亿元的高丰铅锌矿出让开发。积极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增加5600万吨以上磷矿石资源量,实现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力争到2027年矿业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
  其次,我们要合理开发清洁能源。科学统筹配置水风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32万千瓦光伏开发项目建设,力争总投资96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瀑布沟水电站扩机项目纳入国家能源局大渡河流域能源发展规划,打造瀑布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力争到2027年清洁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
  我们还需要持续做大工业园区建设,聚焦“打造四川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绿色产业基地”发展定位,加快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落实“生产提能一批、在建提效一批、落地提速一批、招引提质一批”机制,确保7户投产企业和2户试产企业全能达产,力争今年园区产值突破20亿元,2026年创建省级百亿开发区。

谈“文旅强州”全域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呈现更多甘洛之美

  记者:甘洛县有着大渡河大峡谷、普昌梯田、马鞍山等众多美丽的风光,很多地方值得一去的文旅“秘境”。甘洛将如何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助力“文旅强州”战略?
  刘建波:“甲古甘洛,千里凉山第一站”。其实,甘洛的文旅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有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彝族神山——吉日坡,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的梯田——普昌水墨梯田等自然景观。汉时的灵关古道、大唐的“南方丝绸之路”均在此过境设关。我们还拥有四川省非遗项目“甘洛彝绣”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文化的“尔苏文化”。可以说,甘洛是一处多民族和谐共处、多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度假胜地。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全域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力争2027年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7.5亿元,为“文旅强州”贡献甘洛力量。
  具体怎么做?首先是打造“标识化”景区景点。抢抓用好动车开通后,日均5000余人的旅客吞吐量“人气”机遇,打造形成“彝乡风情畅玩游、古道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民族、红色、丝路等文化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其次,我们还将办好“特色化”的赛事活动,健全“便利化”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快旅慢游”立体交通网、“环线联动”旅游集散网、“高效智慧”旅游咨询网、“共建共享”惠民服务网。此外,还要全力激活壮大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
  如今,从成都乘坐动车,最快1小时56分就可以直达甘洛。我们热诚欢迎八方游客到甘洛旅游、度假,感受不一样的甘洛之美。

谈未来发展“同甘共苦、一诺千金”力争2027年全县GDP翻番

  记者:凉山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要对“两区三地一粮仓”的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新的一年,针对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甘洛有哪些工作安排?
  刘建波: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同甘共苦、一诺千金”的新时代甘洛精神,坚持跳出衔接看振兴、创新思路促振兴,奋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我们要坚持“三个精准”防返贫。对标“不漏一户、不少一人”要求,对全县4.33万户农户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监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以未消除风险的619户(动态)监测对象为重点,综合落实“政策兜底、保险守底、增收托底”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围绕“三大领域”补短板。围绕“教育医疗、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加快推进总投资15.4亿元的教育均衡、医疗卫生等23个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总投资83亿元的国道245改建工程、42条乡村公路提升改造等51个项目。全力保障总投资80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等39个补短项目,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完善。
  还有就是,用好“三级政策”促振兴。以“托底性帮扶”政策为总抓手,充分整合用好中省定点、省内对口、东西部协作、“组团式”等中央和省州帮扶政策,以总投资501亿元的155个重点帮扶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力争到202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翻番、财政收入翻2倍,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万元、财政自给率达11.75%,全面摆脱“欠发达”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