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草编高手变身石椅村“文艺新村民”
  • ·威远“锅炉姜”用上电能 村民不再熬更守夜添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威远“锅炉姜”用上电能 村民不再熬更守夜添炭

保守估计,“煤改电”可节约三分之一成本

刘红查看“煤改电”设备。

  1月26日,时值寒冬,原本还未栽种的生姜,在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却迎来了收获。
  二十多年前,种植户们通过锅炉烧水、地下管道循环增温的方式,促进生姜反季节生长,“锅炉姜”成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两年前,民富村响应国家“双碳”号召,开始尝试“煤改电”,利用电能加热生姜地。
  “保守估计,‘煤改电’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民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对种植方式的改进深有感触。等生姜销售之后,她要好好算一算,用数据来说服更多的村民加入“煤改电”队伍。

添炭是件辛苦事
有村民直接睡在锅炉旁

  当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民富村时,好几块生姜地里,都有村民正在挖姜。放眼望去,一片片生姜地被薄膜覆盖,旁边各种管子穿插连接,汇聚到一个个高高的锅炉中。
  这样的锅炉民富村有500多口,一口锅炉可以覆盖1亩-2亩姜地。2000年,在外打工的刘红和丈夫回到家乡,开始种植“锅炉姜”。“第一年种了一亩多,赚了两万多块钱,高兴得很。”成功的喜悦,刘红还历历在目,第二年夫妇俩就扩大了种植面积。
  种“锅炉姜”的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每隔两小时左右添煤也就成了最辛苦的事。有一年,丈夫外出卖姜,刘红一人在家忙活,七八口锅炉分布在不同的山坡,她早晨四五点起床,像陀螺一样满山添炭,累得够呛。
  在村里走访时,记者发现,为了能照看炉火、随时添炭,有的村民在姜地旁搭建简易塑料棚,直接睡在锅炉旁。

先行先试“煤改电”
节约成本而且智能环保

  “现在不用守着锅炉了,手机点开系统就可以设置时间和温度,比如现在调到45℃,当水温升到45℃后,设备就会停运。”站在正在运转的“煤改电”设备前,刘红拿着手机演示说。
  2022年,一家生产热泵热水机的公司找到刘红,希望在她那里试点推广“煤改电”,通过电能烧水取代锅炉。
  在当地,生姜被称为“三高”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买姜种、建锅炉、铺管道投入很大,“煤改电”效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一旦失败“全军覆没”。“我不去冒险,就没人知道冒险的后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刘红同意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2023年她又租赁了3台“煤改电”设备。
  说起“煤改电”的好处,刘红滔滔不绝,第一更加环保,第二节约成本,第三智能恒温,更有安全保障。她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同样的姜产量,“煤改电”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

推广有难度
淘汰烧煤还要慢慢来

  民富村9组组长邹世伟也是种姜大户,23年的经验让他练就了“火眼金睛”——贴在锅炉上的老式温度计已经不太清晰,记者垫着脚尖好一番观察都没看清温度,而他轻轻一瞥就看到此时是37℃。他说,以前更“原始”,直接用手摸锅炉来感知温度。
  每次路过刘红“煤改电”的生姜地,邹世伟总会下意识地去摸摸水管,想知道温度够不够、设备好不好。当听说手机就可以调节温度,他也打算将锅炉换成电能热水器。
  在自家的锅炉前,邹世伟一边铲起煤炭送入炉灶,一边对记者说,他还开着小货车,平时有运输业务时,就得请人帮忙照看锅炉。
  看到村民在自己的带动下跃跃欲试,刘红欣喜的同时,也意识到推广的难点。设备投入高,农村电压不足,她家的“煤改电”设备就新安装了变压器、电桩。“效果很好,只有先行先试,逐步淘汰烧煤。”

记者手记

  当听到亩产值20万元,记者眼前一亮,惊喜又羡慕。以冷库姜作为种姜,村民一亩地能赚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从季节性生姜到“锅炉姜”,辅助手段从“有烟煤”到“无烟煤”再到“煤改电”,从姜种依赖市场到建立冷链中心实现自主供应,民富村一次次敢为人先,走在了前列。种植大户们在前面增产增收,村民们跟在后面尝到了甜头,民富村村民用勤劳的双手,让村名变得名符其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