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蓉漂人才公园。图据金牛区天回镇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上,成都获得“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殊荣。图据成都发布
成都锦江区“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新华社发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一些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要想真正实现迭代升级,必须依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从去年成立成都院士联合会,到出台各类人才优惠政策,成都不断完善人才配套设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引智引才,为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
去年12月15日,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公布了“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评选结果,成都被评为2023“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自该奖项评选启动以来,成都已连续5年获此殊荣。
成都为何能成为优质人才的“心之所向”?其深厚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回答。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可观。
据悉,2022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四。截至去年年底,成都吸引落户青年人才超71万人,正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
此外,成都大力践行筑巢引凤聚人才、厚植沃土留人才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全域布局“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求职毕业生仅凭面试通知就可申请最长一个月免费入住,已累计接待超8万名青年人才。
同时,成都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开工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全域布局“人才之家”“零里中心”等服务载体。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着力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连续15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院士联合会秘书长雷伟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成都在去年成立成都院士联合会,释放了很好的人才引进信号,但目前成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的广度与深度还不足。
具体来看,他认为,成果转化难问题依然存在。“当前成都绿色发展企业、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比例低,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不严谨、不全面的问题。”
雷伟解释,目前,成都人才引培的创新平台载体环境适应性,与本土人才的融合共生以及发展环境优化等缺乏全盘考虑和后续跟踪,导致人才聚合、发展遭遇瓶颈、成果转化困难。
他发现,成都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院士类高端领军人才。“目前给成都的定位是打造高端智能产业集群,但整个四川都没有一个高端装备制造类的院士,这也是后期我们在人才招引上的重点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海归”人才招引也是成都发力的重点之一。“当前成都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太合理。”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董晓菲在调研中发现,全市每年引进海外人才大概为850到1000人,但从占比来看,高校占到了80%,医院科研占到16%,企业占比4%,所以研究型人才较多,具有产业经验的人才较少。
此外,人才引进要素配套不够完善。董晓菲表示,根据相关报告,2023年应届留学生回国简历投递城市占比分析,成都占3%,位居全国第六,与全国前五差距较大。“这是由于招引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已出台的‘人才计划’等奖励措施,对海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大。而在资本层面,创业投资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活跃度不够,对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创新创业较为艰难。”
不仅如此,她认为,成都当前人才引进渠道较为单一。“政府主导并以政策推动和实施引才项目推进工作的方式还有较大惯性,产生的引才指标化、项目碎片化、竞争同质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如何引进“高精尖”产业人才?雷伟建议,要“引新”。引进顶尖人才,释放创新人才聚合“强磁场”效应。“围绕‘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设立奖项、岗位,让获奖的优秀的顶尖人才和成果留在成都,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此外,要“培青”。坚持“院校企地”联合引培,让青年人才在科创舞台“唱主角”。要创新性构建高端人才“院校企地”联合引培体系,充分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大力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团队,扩大本土“链主”企业的青年科技人才朋友圈,给予其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的机会。
同时,还要“选优”。关注人才创新产出,分类健全导向鲜明的评价体系。以“创新产出”为分类评价着力点,分类优化涵盖能力、创新业绩、贡献等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职称评价标准,考察人才科研能力、潜力、创新力。
“我认为,要招引‘海归’人才,需要建立海外人才社团资料库和海外高层人才重点联系对象资料库,进一步提高引智引才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董晓菲表示。
此外,利用国内外政府和机构在海外设立的孵化园等,设立“园中园”,桥接成都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等需求,打造成为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孵化中心,使其更好理解成都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其创新创业的成本。
“还要打造要素支撑体系,降低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死亡之谷’风险。”董晓菲解释,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大都有技术,但缺资金、缺资源,在创新创业初期,往往因为现金流断裂而陷入“死亡之谷”。
因此,要注重加快市场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完善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的政策体系。同时,注重对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中统筹、协调、服务,特别是提供配套的政策平台和资源服务,加快国际人才市场载体建设,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示范高地,为成都高质量发展铸就更优质的人才“生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