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
编者按
2024年3月,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的85位委员履职满一年。
一年前,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这也是全国政协界别三十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85位委员,包括环境资源领域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能源资源领域的企业负责人等。
一年来,环资界别的委员们如何履职?今年带来了哪些提案和建议?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多位环资界别委员,聊一聊他们心中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准备提案和建议、接受众多媒体采访……每年全国两会之前,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都特别繁忙。
去年,这位出生于1978年、已连任两届的“老委员”,成为全国政协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别首批委员之一。“作为环境资源界的首批委员,我对去年的履职工作印象深刻。”张兴赢告诉记者,去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三份提案,全部通过审查立案,得到相关部委回函办理。
张兴赢回忆,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对他的提案开展回函和办理。去年8月18日,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积极推动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国家部委对落实委员提案的办理速度和效率让我印象深刻。”张兴赢说。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
今年全国两会,张兴赢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国地球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提案》。其中提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地球观测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还有差距,建议瞄准科技前沿,超前部署地球观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建设智能地球综合观测系统。
张兴赢说,中国跨越5个气候带,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多发,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对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系统,聚焦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利用“地空天”观测技术,加强面向地球系统的协同综合监测。
张兴赢介绍,当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空天地一体、覆盖全国的综合观测系统。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有7个国家大气本底站、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217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已成功发射11颗极轨气象卫星、10颗静止气象卫星,9颗在轨运行。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的观测骨干网,并计划于2025年发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08星,搭载更高性能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仪器,进一步加强卫星与地面观测网络的综合气候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地球平均气温再创新高;台风“杜苏芮”北上发威,引发京津冀出现罕见暴雨洪涝;云南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冬春连旱……厄尔尼诺搅动全球气候,放大极端天气。
张兴赢指出,大量研究表明,在全球持续增暖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新特征。“面对逐年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早期预警。”张兴赢说,只要提前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大大减少。
今年,张兴赢提交的另一份提案中,他建议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他建议尽快组织开展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中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强化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水平,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早期预警经验和借鉴。
何谓早期预警?与目前的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一样吗?张兴赢解释,天气预报是对天气现象、风力、气温等的基础描述;气象预警是指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要特别向相关应急责任人和公众发出警报信息;而早期预警一般是指有较长提前量的预警,针对不同灾种,有不同时效要求。一般来讲,普遍认为时间要超过3-6小时。
他指出,通过早期预警的发布,让应急部门和公众有足够时间对将要发生的致灾过程做好充足准备,比如停工、停课、停运或其他备灾活动,可大大减小人和重要物资暴露在灾害现场的概率,从而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实际上,早期预警在一些地方已成功应用。去年8月,黑龙江省五常市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面对灾害天气,各方多措并举,中国气象局通过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精准预测了降雨区域和量级,为各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赢得了先机,为灾害之年粮食生产喜获“二十连丰”贡献了力量。
张兴赢的另一份提案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对健康风险的影响。他指出,当前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正愈发凸显。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指出,气候变化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途径影响人群健康,全球每年超过10万例患者因气候因素死亡,预计到2030年可能达到30万例。同时有研究表明,天气骤变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13%、12%、18%、4%、13%和10%。
“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健康风险是一件长期系统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在一起解决众多科学和技术问题。”张兴赢建议,研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的基础研究;制定面向不同主体的健康适应指南,加强各主体适应能力,构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体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代睿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