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人打卡“古城保护季”: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一场关于文化遗产的讲座也随之展开。
3月29日,名人大讲堂“古城保护季”的收官之讲,邀请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曾亲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从零至今全过程的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前副主席郭旃。现场,他以《文化遗产理念的由来和世界遗产的主线》为题,梳理了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概念、标准的发展过程。
在郭旃看来,世界遗产的申报,不仅是对遗产本身价值的确认,更是对管理、利用等多方面的认可,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合作平台。讲座中,他也从全球的视野出发,以不同国家的世界遗产为例,专业、清晰、明确地讲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标准和运作机制,及恰当的应对。
“首先,这对于我们的专业工作具有指导、借鉴意义。”当天下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交流部主任秦晴也来到了现场,并全程聆听了讲座。在她看来,郭旃先生所讲述的内容,就如同一次非常深刻的辅导。
“郭旃先生见证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从零到有的整个过程,所以他非常熟悉世界遗产申报的这一套规则。”秦晴表示,申遗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仅要求从事遗址保护和研究相关人员加强遗址内涵和价值阐释工作,同时还要按照世界通用的法则和组织架构的运行规则,来做很多准备工作。“重要的是,要唤起公众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以及对文化遗址价值的认可,更要一起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
秦晴表示,从讲座中,她也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并不是说在申报之后,这项工作就到此为止了。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博物馆或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参与其中,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全民保护、人人重视。“这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且长期持续的工作过程。”她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