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
普查队员观察新发现的石窟寺点位。图据安岳石窟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时隔17年,当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大幕徐徐拉开,作为文物大省的四川,相关工作也相继启动。4月24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在成都开班。据介绍,本次培训至4月27日结束,分川南、川北两个片区进行,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普查业务骨干400余人参加培训。
石窟寺及石刻(其他)普查认定、分类标准是什么?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普查如何认定?从现场看到,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形势与任务解析,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普查认定和分类标准解读,不可移动文物定名、年代、计量标准解读,普查系统与软件安装使用,实地调查现场教学等。同时,培训也结合四川实际,就窑业遗存、矿冶遗址专项调查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文物承载璀璨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而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更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据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从2024年5月开始,普查将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实地调查。
目前,四川省文物普查第一阶段的动员部署、成立普查机构、组建普查队伍、普查试点等工作已经完成。而开展普查培训既是第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培训现场,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飞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他表示,基于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践行应保尽保,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二是丰富文物内涵,将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并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三是强调系统保护,将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列为主要任务,把普查成果作为各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为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培训中,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濮新以《坚持应保尽保扎实推进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题,带来了主题授课。现场,濮新系统回顾了我国的文物普查,同时解读了总体方案,带领到场学员认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特点,明确了工作思路。
此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全国挑选了多地作为普查试点,为全面展开“四普”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资阳市安岳县入选,四川成为唯一有两个试点的省份。其中,资阳市安岳县进行石窟寺及石刻普查试点,巴中市通江县进行古墓葬普查试点。目前,随着普查试点工作进入尾声,两地又有了哪些新发现呢?
“作为全国13个试点县(区)之一、四川省仅有的两个试点县之一,通江县承担古墓葬普查试点工作。我们选取了麻石镇、龙凤场镇作为试点区域。历时14天,普查队员走遍两个试点乡镇21个行政村,共调查古墓葬90处,确认登录为不可移动文物72处,其中复查58处、新发现14处。”通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通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敬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透露了最新进展。
王敬还介绍,新发现的这批古墓葬,13处为清代、1处从清代延续至民国,大多保存完好,部分墓葬还融合了建筑、雕刻、绘画、装饰等诸多艺术形式,是川东北地区墓葬建筑和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信仰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史料。
作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安岳石窟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高峰、中国南方石窟的典型代表。安岳全县共有摩崖造像10万余尊,摩崖经文近40万字,安岳石窟总数、佛像总数均居全国第二,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分布。
“自被确定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县以来,安岳扎实推动普查试点工作。在试点的两个乡镇共计复核和新发现石窟寺及石刻文物点位60处。其中,复核三普登记的文物点位15处,新发现45处。”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表示,接下来,安岳还将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全县文物家底;同时,做好新发现文物认定、名录公布等工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