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AI向新 一起感受四川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 ·AI技术给机器装上“眼睛”
  • ·封面新闻鸿蒙版正式上线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AI技术给机器装上“眼睛”

智能传感器让工业制造更智能

在矽瞻科技展厅,智能传感器产品渐次排列。

记者(右)探访矽瞻科技。

  在工业制造的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零部件是否标准进行测量和检测,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符合标准。在智能制造车间中,这个检测过程往往由机器人完成。传感器则好似机器人的“眼睛”,可以准确检测物体的位置,提供精准的数据,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精确控制。
  在成都市成华区,就有一家专注于传感器研发、生产的企业——矽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矽瞻科技”)。近日,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矽瞻科技探访时,光电传感器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分工进行最新一批次产品的组装和检测。“我们产品主要的功能和使命是赋予机器感知和思考。”公司董事长钱天昊说。

聚焦机器视觉
让机器学会感知和思考

  与想象中的生产车间不同,这家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位于写字楼里。步入展厅,2D视觉传感器、3D视觉传感器、智能图像传感器等产品渐次进入眼帘,看起来小巧却精密无比,是赋予机器感知和思考的关键。
  如何让机器学会感知和思考?钱天昊进行了现场演示。传感器通过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毫秒之间就能把检测结果传递到显示屏上——让工业制造的过程更加智能和精确。
  “目前,我们生产的工业传感器,主要用于3C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的智能制造全链条。”钱天昊介绍,公司目前的业务专注在机器视觉软件及核心光学传感器硬件研发制造,在3C电子、汽车生产行业多有应用,比如新能源汽车从单一零部件到整车装配在自动检测时就会用到大量的检测系统和传感器产品。
  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也为工业制造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可以说,矽瞻科技就是在工业制造智能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今年,全球的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大概在800亿元。”钱天昊说。
  在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智能传感器的融入,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制造业的数字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坚持自主研发
成为头部企业供应商

  凭借专业能力,矽瞻科技已经成为京东方、比亚迪、富士康等行业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钱天昊告诉记者,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看到了机器视觉应用的市场,但如何打开市场,钱天昊提到了三个秘诀:自主研发、市场化、标准化。“只有自主研发,才有自己的竞争力。”至于市场化,则是专注市场需求,从市场出发去做标准化的东西。伴随市场发展,产品的规模化效应自然能够凸显。
  “我们在成立之初就想得很清楚,要围绕机器视觉软件和光学传感硬件去沉淀。”钱天昊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矽瞻科技坚持自主研发、生产,持续提升研、产、销、服能力。起初,公司在上海布局。随着进一步发展,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生产规模也与日俱增,对生产场地有了更高要求。一年多前,团队在全国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将总部搬至成都,并将研发和生产基地落户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于2022年正式入驻,并于2023年11月启用了位于成华区金地威新成华创新基地的总部办公室。
  随着业务辐射面和客户订单量的飙升,矽瞻科技在今年成立了西安分公司。“在开疆拓土的路上,我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钱天昊说,随着华北版图上再落一子,其业务版图再次扩张,眼下已形成华南、华东、华北、华西四大区域六大城市点位的全面开花布局。
  向AI而行,从一个智能传感器企业的成长,我们看到以“AI+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巴蜀大地上蓄势赋能、拔节生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柴枫桔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