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周云容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金生杨
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
四川大学教授粟品孝
西华大学教授潘殊闲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第五批全国一级博物馆名单正式公布,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榜上有名。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三苏祠,了解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他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巴蜀文明星河灿烂,“三苏”文化丰富多彩。时值国际博物馆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联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话5位专家学者,以三苏与眉山、三苏与三国、三苏与蜀道、三苏与蜀学、三苏与巴蜀文化为话题展开访谈。让我们跟着三苏,博览巴蜀。
对话嘉宾:周云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三苏出现在眉山,并非历史的偶然。”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周云容认为,仅从地域文化分析,至少有6大因素。
钟灵毓秀的山水形胜。眉山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西南,岷江纵贯全境,沃野千里。古人形容眉山“坤维上腴,岷峨奥区”,有“小桃源”之美誉。灵秀的环境,让“三苏”自然生发出热爱山河、热爱生活的人生情怀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质朴思想。
富庶繁盛的社会经济。眉山依托水陆之便,自古就是交通枢纽,商贸繁荣,农桑发达。苏宅门外的纱縠行,是当时眉山最大的蚕桑交易市场。生活富足安定,为三苏安心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然淳朴的乡风民俗。隋朝时,眉山被称为“通义县”,即礼仪之邦的意思。苏轼《眉州远景楼记》对此有描述:“吾州之俗,近古者有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这对“三苏”良好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佛道兴盛的社会氛围。眉山历来道教、佛教氛围浓厚。宋时眉山寺庙多达三十余座。苏轼幼时入学天庆观,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也为苏东坡融通儒释道打下了基础。
郁然悠远的文化教育。唐末,眉山成为西蜀地区接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州郡,北方世家文化与巴蜀文化交融互鉴。眉山孙氏书楼,延续300余年,被称为天下藏书最多、历时最久的私家图书馆。宋时眉山成为全国刻书及书籍交易中心之一。
自然朴实的文学风气。宋初文坛承袭了晚唐五代词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眉山士人坚守“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苏轼《眉州远景楼记》),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追求文风的自然朴实。这对“三苏”的文学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话嘉宾:金生杨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从2008年开始,西华师范大学教授金生杨就致力于蜀道的研究。在他看来,蜀道内涵极其广博丰富,从广义上讲,从四面八方进出四川的道路都可称为蜀道,无论水路、陆路;而狭义上的蜀道也是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是指翻越秦岭、巴山,沟通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的古代官方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蜀道主要有7条,即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而苏轼一生五次往返于蜀地,其蜀道之旅主要集中于青年时期。金生杨说,苏轼青年时代三次离开家乡进京赶考并出仕,后因母丧与父丧两次返蜀。“苏轼走过狭义上的蜀道三次,水路走了两次,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苏轼五次都经行了蜀道。”金生杨说,以这个角度来说,青年苏轼的大喜与大悲、得意与失意,蜀道皆为见证。
那么苏轼三次所走的蜀道究竟是哪条道?金生杨说,苏轼首次踏入蜀道,就是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同进京赶考。他们首先前往成都拜谒了益州知州张方平,而后从成都出发一路“狂兴”,过剑门,经扶风(实凤翔府城)、长安,再过渑池,最后抵达京师。来到京师后,三苏名满天下,眉山苏轼也自此走向世界。
金生杨表示,此后苏轼回家奔母丧,以及为父亲苏洵守孝结束后再度出蜀,走的大致也是这个路线。“他们所经行的路线,就与蜀道中的金牛道、故道大致吻合。”金生杨说,这条路也正是北宋时期的出入蜀官道。《宋会要辑稿·道路》记载,北宋时,“入川大路自凤州到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途遥远,桥阁约九万间”。
对话嘉宾: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
蜀学是巴蜀文化的灵魂,那啥是蜀学?在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看来,蜀学是在巴蜀大地发生、发展,同时与周边学术互动,影响中华主流学术的学派,同时蜀学也是中国较早用地域来命名的学派。从广义上说,蜀学包括从古至今所有的学术,儒学、道学、史学、文学、医学、科技等都囊括在内。而狭义上的蜀学,就是指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创立的学术思想或学派,亦称“苏氏蜀学”。
舒大刚表示,源远流长的蜀学为“三苏”的思想提供了养分,而“三苏”也对蜀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蜀学这个地域学派在三苏身上更加发扬光大,被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舒大刚说,在北宋时期,以“三苏”父子为代表的“蜀学”已经成为北宋学术的三大主流之一,与二程“洛学”、王安石的“新学”鼎足而立。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苏氏蜀学主要包含三苏的哲学思想、经学成就、史学著述和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方面,三苏尤其是苏东坡,将其推向了极致。“三苏的文章为世人所追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的说法,就是说三苏文章读得好,就有气质,混得好。”舒大刚说,而从南宋开始,苏氏之学逐渐成为了蜀中士人心中蜀学的代表,“蜀士甚盛,大率以三苏为师。”
“在蜀学发展的七个历史阶段中,其中最高成就是以‘三苏’父子为代表的宋代蜀学,因此‘三苏’成为蜀学的领军人物,‘三苏文化’也成了巴蜀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名片。”舒大刚说。
对话嘉宾:粟品孝四川大学教授
众所周知,三国之一的蜀国建立在巴蜀,是以成都为政治中心、以巴蜀为主要割据范围,因此,三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生成长于巴蜀大地的苏洵、苏轼、苏辙,自幼受到三国文化的熏陶,自然对三国历史文化非常熟悉,再加上史学是三苏蜀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所以“三苏”写了不少关于三国的诗文。
那么“三苏”眼中的三国是怎么样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粟品孝表示,“三苏”对三国历史文化的讨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讨论,主要是从形势、智谋等方面讨论成败得失的原因,不从儒家伦理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粟品孝解释道,依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诸葛亮是忠臣,曹操是“奸臣”,但“三苏”并不以此作为品评标准,没有据此进行歌颂或是谴责,而是就事论事,从二者的智慧、权谋等方面去作出中肯切实的评价。“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他们没有‘人物滤镜’,也不给历史人物贴标签。”因此,对于诸葛亮,“三苏”往往有一些负面评价;而对于曹操,苏东坡颇感惋惜。
三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扩大了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一方面,‘三苏’所作的三国相关诗词、散文、论述等,为后世认识三国、研究三国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粟品孝说,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对后世三国小说等文体的创作及传播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又以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最为出名,其推动作用也最为明显。
对话嘉宾:潘殊闲西华大学教授
在中国历史上,苏东坡是个近乎完美的文人,他才华横溢为民做事,多才多艺性格还好。从古至今,苏东坡受到了世界各地“苏迷”的喜爱。
苏轼何以成为苏东坡?西华大学教授潘殊闲认为,这与他所出生成长的地理空间——巴蜀地域及其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巴蜀文化孕育了苏东坡,而苏东坡更是巴蜀文化的第一代言人。”
潘殊闲说,巴蜀大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少有战争侵扰让这里的人们有更多时间去读书,去追求进步以及享受生活。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苏东坡,自然也染上了浓郁的川西情调。他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喜欢烹饪,还会酿酒、茶道,同时又很大气,开得起“玩笑”。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到巴蜀文化对东坡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蜀地尤为辉煌灿烂,三种思想也贯穿了苏东坡的一生。潘殊闲说,儒学是苏东坡的思想根基,也是他的人生底色,让他即便在人生最倒霉的时候,仍能不忘初心,为民做事。而佛禅思想和老庄思想则让苏东坡拥有了直面与化解苦难的能力。“儒释道在苏东坡身上达到了相融合的境界,而这也使苏东坡拥有了在苦难中超脱出来的能力,以及旷达、淡泊、宁静的风格气度。而这些品质,正是巴蜀文化的特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三苏祠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