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当代书评-
A11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1当代书评
  • ·林徽因在宾大留学为何心情沉重?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林徽因在宾大留学为何心情沉重?

国博专家出书揭秘昭陵两骏流落海外故事

  霍宏伟在美国宾大博物馆与昭陵两骏之一“飒露紫”石刻合影。 (本人供图)

  《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

  当地时间5月18日晚,林徽因入学宾大百年暨建筑学学位追授庆典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举行,吸引众多关注。上世纪2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两人到大学博物馆参观,看到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尤其是两尊昭陵石马像,心情沉重。“昭陵石马像”即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六骏”中的两骏石刻,原本位于中国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上世纪初,被国内一些不法分子盗卖至美国。

昭陵两骏如何流落到海外?

  昭陵六骏,是由初唐李世民征战疆场的一段史实经过艺术家的高度概括与提炼生成图像绘本,以此为蓝本创作的高浮雕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佳作。
  昭陵六骏石刻最初放置于陕西礼泉县九嵕(zōng)山北坡北司马门内。唐代昭陵六骏石刻真品,已分别收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展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的是昭陵六骏复制品,放置于陕西礼泉九嵕山北坡的是今人仿制的六块石刻。
  2012年,文博考古学者霍宏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对该校博物馆以及美国东部地区数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文物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
  1913年,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两骏石刻飒露紫与拳毛䯄(guā)被人盗运下山,它们究竟经历了怎样一段神秘旅程,最终被放置于相距万里之遥的美国一所大学博物馆里?从美国访学归来的霍宏伟,努力解读这些谜题,并将自己追寻的成果撰写成长文《昭陵石马夜空嘶》,收入其新书《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2024年4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揭开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冰山一角

  霍宏伟在《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一书中,考察文物坎坷的流失命运,讲述国宝离家的经历;发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揭示隐含的历史知识;还原国宝原始保存情景,复原它们在故乡时的面貌。书中所涉及的古代文物,年代跨度长,自战国、两汉,至北魏、唐、宋;涉及的文物种类较多,包括青铜器、鎏金铜佛像、银器、三彩俑、石刻等。
  上世纪初,河南周口、许昌一带汉墓遭到破坏。墓中出土一种作为建筑材料的人像空心画像砖柱,散见于国外一些博物馆。《一“举”两得的人像柱》,探讨的是陈列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内的“明星展品”汉代人像砖柱的故事。在收入《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中的《谁是刘庭训》一文中,霍宏伟解读了藏于大英博物馆一组唐代三彩俑的来源。他钩沉索隐,考证这些三彩俑陪葬的墓主人应是“刘庭训”,还找到了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的刘庭训墓志志石,它记述了忠武将军刘庭训曲折、生动的传奇经历。曾几何时同葬一墓的三彩俑与志石,今天却相隔万里,令人唏嘘。
  日本泉屋博古馆收藏中国战国、两汉、唐宋等时期铜镜两百余面。在《纳世界于掌中》一文中,霍宏伟从该馆收藏的战国、汉唐铜镜入手,对流失海外的部分战国动物题材铜镜、东汉画像镜、唐代人物镜与特种工艺镜做了考证。
  这些文物专题之间看似没有太多关联,却诠释着一个共同主题,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与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动荡不定的清末民国时期,孤独漂泊,身处异乡。霍宏伟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仿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一粒粒珍珠,我拣选出其中一些,试图用一个主题作为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为读者朋友们展示一条美丽的项链,在中国古老、厚重的历史背景下熠熠生辉。对于它们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对海外文物的了解深入,得益于霍宏伟最近十年来的学术深造和本职工作。2012年,他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课题资助,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中国汉唐文物调查”为题前往访学,对宾大博物馆藏中国古代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观摩研究 ;还对位于美国东部地区、收藏中国文物较为丰富的数家博物馆做了考察,近距离观赏到大量精美的中国文物珍品。这次美国之行令他收获甚丰。
  此外,2013年至今,霍宏伟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主持编纂的大型丛书《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图录文物条目的撰写工作,承担了《英国大英博物馆卷》《法国吉美博物馆卷》《法国赛努奇博物馆卷》《美国纳尔逊-阿金斯艺术博物馆卷》《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卷》等卷文物的遴选及条目的写作任务。
  十多年来,霍宏伟学术研究的专业成果颇丰,但他一直想要撰写一部向大众读者介绍这些散落海外的中国珍宝的图书,“这是我作为一名文博考古学者的本职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7年,霍宏伟在三联书店出版了《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反响很好。2024年4月,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一经推出,就备受瞩目。

一名文博考古学者的家国情怀

   2024年5月20日到24日,霍宏伟回到母校四川大学,在考古文博学院开了“文物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趁此机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他。
  霍宏伟1988年至2004年供职于河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提前攻博,2009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博研究院副院长,兼青铜器研究所所长。著有《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古钱极品》等,曾主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近些年,霍宏伟为国博青年学者讲授系列学术培训课程《博物馆藏品研究方法》。2018年,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成员,赴英迎接圆明园旧藏青铜器“虎鎣(yíng)”回国。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策划、承办国博“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论坛”,深受学界好评。
  《望长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故事》不仅仅展现了漂流异乡的中国古代文物,更是在叙述历史,重现了这些文物的流散过程,以及它们在海外的现状。霍宏伟的研究与叙述,为那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铺设了一条精神上的“回家”之路。
  书名“望长安”化用自南宋词人辛弃疾名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霍宏伟说,“它准确表达了我当时在宾大看到昭陵两骏的心情。我想象着,大唐昭陵的两匹石骏,远在异国他乡,昂首天外,西望长安,何时返程,遥遥无期;我想象着,数以千万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远离故土、欲归不能的怅然与无奈。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此类文物资料,牵动着我不断去发掘国宝们隐藏的信息,或是流失经过,或是历史考察,或是人物探源,从不同角度讲述它们的故事。这本小书,包含了我作为一名文博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家国情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图片除备注外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