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当代书评-
A12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当代书评
  • ·作家张楚推出新作《云落》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作家张楚推出新作《云落》

用小说构建一个“县城宇宙”

张楚(左)与李敬泽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格非谈感想。

《云落》

  作家张楚是河北唐山人,在中短篇小说领域耕耘多年,成绩卓著,出版小说集《樱桃记》《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中年妇女恋爱史》《过香河》《多米诺男孩》等多部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孙犁文学奖、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等,有文坛“河北四侠”之一的美誉。2024年初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楚首部长篇小说《云落》,受到业内瞩目。近日,张楚携带新作在北京一家书店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并与批评家、作家李敬泽和作家、清华大学教授格非,以“时代之响与人间生活”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文学交流。
  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县城,被很多人认为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不管是在贾樟柯关于“汾阳”的电影里,还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能感受到县城的独特气息。“云落”就是一个县城的名字,这里生活着形形色色神奇的人物。在《云落》这部小说中,张楚就虚构了一个“县城宇宙”,写出了县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生态。

知根知底的“县城”叙事
小说家的“弱者”气质

  “《云落》是一部让人眷恋不舍的小说”,作为评论家的李敬泽坦言,自己现在很少读小说,很多时候也不太爱看小说,就算看也很少把一部小说全部看完。但是《云落》却让他一旦开读就“欲罢不能”,“现在能够有这样一部小说,一个小说家以他这个虚构的力量,能够把我们一直带着这样走,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跟着《云落》,李敬泽渐渐走入张楚虚构的小说世界,“我很愿意跟着张楚,在这样一个迷人的小世界里,结识那些庸常的、但是又发着光的人。”李敬泽说自己一直关注着张楚的创作,“他好像这二十年来一直在做这一件事,就是关于‘云落’的这一件事。也就是说,一个小说家为自己虚构起一个艺术世界,这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且张楚对他虚构的这个世界有充分的把握,你能感觉到作者对每个人知根知底,这种知根知底的‘县城式’叙事,是《云落》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张楚花了很大的功夫,充分地去构建这个虚构世界的特性和饱满度,每个人、每种鸟、每朵花甚至每个细小的事物都有名字,他真的构建了一个小说世界里的‘县城宇宙’,这特别能够看出一个小说家的笔力和力量。”
  小说家关注时代背景下的人间生活,尤其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感”,“大街上的芸芸众生,脸上有风霜,心里有伤痕。他们走过,没人关心他们在想着什么,又经历了什么。但小说家就有这个兴趣,他非要看看他们的风霜与伤痕从何而来,他们有什么故事,以及要如何在故事里继续走下去。这是张楚作为一个小说家的特性,也是他的天赋和境界。”李敬泽感慨地说。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到,我们很少关注我们的“附近”,这曾引发很多人强烈共鸣。张楚作为小说家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对“附近”细微事物的高度感知能力,以普通人角度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李敬泽将之命名为“小说家的弱者气质”,并认为这可能也是张楚迷人的、给人深刻印象的气质之一。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说,张楚是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一代作家里面的佼佼者,特别出色。“我们清华学生当中也有很多他的粉丝,经常给我推荐他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张楚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作品,写得迷人、深邃、厚重,密度很强。”
  格非从《云落》里浓厚的世情氛围和丰富的博物学知识的角度认为,张楚是一个扎实且注重细节的小说家。“你可以质疑他这么写的意义,但是你不能质疑他为了切近这个事物所下的扎实的功夫,这对一个小说家来说特别重要。小说家当然要有天分和才华,要有充足的感悟力和敏感性,但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也需要进行大量技艺上的修炼,张楚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县城生活近四十年
渴望写出欢笑和眼泪

  《云落》将复杂的人物事件以及对时代的勾画全部放在一个特殊的县城里面——一个足以承载中国社会全息式图景的地域。张楚用了很多方法,使这个县城能够拓展它的容量,容纳更多他想要容纳的事物,呈现他要表达的内容。小说中宏阔、饱满又真实的“县城式”叙事源于张楚对县城人物的熟悉,持续的观察、共情,以及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真实体验。书中关于打野兔、海钓的情节,就源自张楚为写小说而进行的真实生活体验。
  张楚说:“我想用这种笨拙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体验,它让我真切感受到生活各个角落的丰富性,也让我认识到另外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人生的选择。”
  对于曾在县城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张楚来说,县城生活对于他“类似于空气和水。而我作为蜉蝣(fú yóu)在它波光潋滟的水面上爬行,耐心逡巡察看着他者的足迹和命运。我热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我常常因为他们的痛苦而彻夜难眠。写出他们的甜蜜与痛苦,写出他们的欢笑和眼泪,写出他们对美妙生活的希冀和憧憬——这样的念头始终缠绕着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