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少年派-
A16 少年派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少年派
  • ·“吃瓜自由”背后的科技含金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吃瓜自由”背后的科技含金量

西瓜 图据视觉中国

  吴明珠(右二)在瓜地里。图据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

  在“早佳8424”基础上培育的“南汇8424”西瓜在上海享有美名。 新华社发

夏天吃西瓜很爽。图据视觉中国

  炎炎烈日,最消暑的水果,首选西瓜。又是一年盛夏,从冰箱里捧出半个冰镇西瓜,挖出中间最甜的那一块吃下;打开空调,窝在沙发里吸上满满一口冰镇西瓜汁……夏天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西瓜,绝对是夏天“王者水果”般的存在,而中国人对西瓜更是迷恋。近期,“中国人吃掉了世界上70%的西瓜”冲上热搜,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西瓜产量就达到了6302万吨,平均每个中国人消耗了86斤的西瓜,不得不说中国人对于西瓜的需求太大了。

1

中国人有千年的吃瓜传统

  中国人对西瓜可谓情有独钟。在暑气腾腾的夏日,西瓜伴随大家熬过酷夏,消融暑气。追溯到辽代的考古资料发现,那时的中国人就吃上了西瓜。南宋时期,西瓜大规模种植。明代有解缙写“西瓜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往右翻。”清代有乾隆题西瓜诗:“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从古至今,西瓜一直是人们的宠儿。
  各地人民因地制宜,钻研出了各种花式吃瓜法,在中国最西边的新疆人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时候,最南边的潮汕人是蘸着酱油吃的,海南和广西北海人开创了蘸盐吃瓜的新吃法,而江浙、天津等地区的人们,立秋时还有“啃秋”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啃西瓜。
  你吃的西瓜是哪里生产的呢?中国出产西瓜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其次就是山东。但出名的却是新疆、甘肃兰州等地的西瓜。新疆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西瓜特别甜;而甘肃的西瓜多是长长的、椭圆形的,水分足,西瓜籽少;广西和海南则承包了我们秋冬季节的西瓜。
  从产量看,仅仅2020年,中国的西瓜年产量6024.69万吨,占全世界西瓜总产量 的59.29%。如果将世界第二到第十产瓜国的总产量相加,也只有中国产量的1/3左右。尽管生产了占全世界近六成的西瓜,2020年我国仍然进口西瓜约9.7万吨。同样在2020年,我国出口的西瓜仅有约4.4万吨。这意味着仅2020年一年,我国国内市场就消耗掉约6029万吨西瓜。

2

“吃瓜自由”吴奶奶功不可没

  现在我们的“吃瓜自由”来之不易,背后是几代科学家,无数人努力的结果。他们奉献了巨大的热情和宝贵的青春。吴明珠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49年,吴明珠考入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吴明珠被分配到机关工作,但她却主动请缨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建设。1956年,吴明珠终于到了新疆吐鲁番盆地都善县的农技站。这里条件很艰苦,连宿舍都没有,需要住在老乡家里,可她却非常满意,因为出门就是瓜地。
  1984年,吴明珠在排序第24那组种子里培育出又甜又脆的西瓜,她把这种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并将种植技术无偿教授给瓜农。“早佳8424”最早在上海推广种植。它凭借细、松、脆、甜的优良品质和低廉的价格,一举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让中国老百姓率先实现了“吃瓜自由”。
  如今吴奶奶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已认不得人,但当老人吃了医疗人员为她端来的西瓜,记忆瞬间被唤醒。她依然还惦记着心里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瓜:“西瓜8424我最喜欢,而且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样子好看,果型好,也好吃。”

3

小小西瓜反映农业科技变迁


  尽管西瓜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很长,但栽培面积一直不是很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西瓜总面积不足百万亩,栽培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传统产区。因受到生产条件限制,这时期西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都不高,上市时间也集中在盛夏。但现在,我国西瓜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姿态。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十分重视西瓜行业科研生产的发展,西瓜科研项目被列入了科技部国家“863”计划,2006年科技部批准设立了“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
  为了满足人们“吃瓜不吐籽”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无籽西瓜。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无籽西瓜种植面积已达十余万亩,年出口量达到3万吨以上,形成了广西藤县、河南中牟以及湖南邵阳、长沙等出口基地。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无籽西瓜,也有人喜欢专吃瓜子。于是科学家们又培育了“多籽西瓜”,专门用于生产瓜子。这类西瓜含糖量较低,还适合糖尿病人吃。
  原来,我们实现“吃西瓜自由”的背后,是满满的科技实力支撑,随着西瓜产业的科研能力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关于西瓜的甜蜜事业还有很多畅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