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流量背后的农学生:下田才是正经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流量背后的农学生:下田才是正经事

黄艳在九寨沟对种植户做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

钟淋正在给草鱼喂料。

赵寿培常常与牦牛待在一起。

  岁岁年年烟火味儿,碎碎念念人间事儿。
  这个夏天,随着新闻“我的论文被谁偷吃了”的发布,农学院再次登上热搜。在各种短视频里,农学生们的“倒霉事儿”总是格外引人瞩目:辛苦种植的小番茄植株遭“毒手”;满校园追赶实验的猪牛;养了很久的蝴蝶好不容易有了突变的结果,一开笼子,飞走了……
  虽然农学生们有很多“苦恼事”,但也体会到了更多的乐趣,有网友感叹“这才是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有人在这样的围观中感受到了属于农学生的热情和梦想,更看见了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于是,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关于农学专业的搜索逐年升高。
  这个夏天,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肖巧往返于田间和实验室。她说,“农业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代农学人的传承努力,才能让一类作物在高产优产上向前一步。这个过程,更多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富于戏剧性和重要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自己的田地。作为农学生,他们在田野中体会着万物生长的快感,在养殖中将“端牢饭碗”具象化,在耕耘中捕捉探索的乐趣。流量背后,下地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事。

跟着农时跑
暑假仍在忙碌的农学生们

  对于农学生而言,他们的学时都是跟着农时跑。
  在四川农业大学,到了夏天,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和动物营养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基地,各有景致。
  在以各种农作物为主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内,静谧之间,一片葱郁。水稻连片疯长,玉米进入完熟期,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架子上,大棚外守着的大黄狗见人又吼又叫。相比之下,动物营养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基地内就热闹许多:猪场里进入妊娠期的母猪趴在地上时常哼哼,鸡场里的鸡们精神饱满,来自高原的牦牛时不时吼上一声……
  即使是暑假,农学生们也需要按照自己的课题进度,到试验基地进行采样。
  “我们从事果树品质调控研究,暑假大部分时间都要留在学校,进行试验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6月28日,站在葡萄大棚里,黄艳说。在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硕博连读期间,她的研究方向一直是葡萄品质调控。博士毕业后,她作为蓉漂高层次人才,受聘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持续从事葡萄栽培技术及品质调控相关研究。
  夏季的葡萄大棚内,上午10点后温度就要升到35℃左右。为了保证样品的实验质量,学生们通常需要早上8点前到试验基地,再在中午前将样品带回学校实验室,预处理后超低温保存备用。
  类似的,还有研究李子的博三研究生肖巧、研究车厘子的博一研究生张号楠……他们都是果树专业的学生,在大量研究背后,一致的目标就是将各种进入千家万户的水果,种得更好、品种更优。
  如果说果树专业的学生是围着果子转,那么,动物科学的学生则是专注于怎么让自己的“老伙计”吃得更好、长得更壮。
  在动物营养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基地,学生们的日常基本由动物们的生活习惯决定。
  研一的钟淋是个说话细声细气的姑娘,她的研究对象是草鱼。在室内室外两个试验场,每天上午7点、11点,下午3点、7点,她都要依次喂食。“草鱼胆子小,不能受惊吓。”所以,她要轻手轻脚且准确地将鱼食投喂到试验盘上,等鱼儿们吃完了再离开。
  研究对象为母猪的李国伟,需要根据母猪的生产周期确定饲料配方。“我们的目标是提高饲料的利用价值。”博士一年级的李国伟很喜欢自己的研究方向,特别是找到更适合的本土农副作物作为饲料原料,“例如酒糟,我们通过实验,寻找到以此为主要原料的最佳搭配方案,降低养殖户的生产成本,还能让猪长得快、长得好。”

应对“不可控”
他们在失败中一步步成长


  其实,养猪种菜、喂鸡护牛,这些并不是农学生的全部。以农学专业为例,庞杂的门类下设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水产、草学等7个专业。
  虽然说种田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科研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一条踩过苗圃的小狗、一场无从溯源的猪瘟,都有可能让之前的研究重头再来。
  于是,让更多不可控变得可控,也是农学研究的目标之一。
  黄艳在读博期间的研究对象是“阳光玫瑰”,那是一种外表翠绿华丽,带有浓郁玫瑰香味的明星葡萄。她发现“阳光玫瑰”的果皮容易长果锈,会影响外观品质,于是,她开始研究不同的影响因素,寻找到更适合的栽培技术,减少果锈的产生。
  “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怎么让‘阳光玫瑰’更漂亮展开相关的研究。”黄艳说,对此,她花了两年时间反复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沉醉于每一个微小变量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果子不会撒谎,提供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它们就会回馈以饱满的果实。”
  当然,有的不可控因素来自外部。博士三年级的肖巧研究方向为李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简单点说,西南地区李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挖掘特异优质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课题需要广泛收集调查,因此,肖巧要跟各地的农业站、种植户打交道。她最常碰见的就是定好采样时间,结果等她到点再联系时,对方提早采摘卖完了。
  采样关键节点的错过,意味着她需要再等一个李子的生长周期。但肖巧乐在其中,“挖掘本土李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性状特性,然后再把这些种质资源进行更好利用。”
  不少人在应对这样的“不可控”中得到成长。
  最近这段时间,研究草鱼的钟淋和同学就在忙着总结。在对上一批小鱼进行分组时,因为没把握好力道,造成死亡率偏高,“我们记住这次教训,正在反思和总结,想摸索出接触草鱼时最合适的力道,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
  类似的,每天上午9点、下午3点,定点为1500只蛋鸡喂食的研一学生杨启跃,最怕的就是母鸡死亡,“因为这会影响我的数据。”对此,她每天除了喂食,还会守在基地看监控,让“咯咯哒”们健康长大。

心无旁骛
期待“让农业变成很酷的事”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不管是品质更优的葡萄、李子等水果,还是猪、牛、鸡鸭等牲畜和家禽,从产业发展到乡村振兴,其实最后的落脚都是一餐一食之间,是生活的幸福感。
  于是,在这个兼具浪漫和艰辛的专业里,农学生们总会收获让自己兴奋的时刻。
  万物有灵,这是动物科学的学生们最常有的感叹。于他们而言,那些观测对象是自己亲手养大的“伙伴”,他们和它们彼此之间有种信任在。
  研究反刍动物的赵寿培,每年都会到甘孜、青海等地购买牦牛,然后跟车回到基地。一天一夜的车程中,他几乎不会合眼,隔段时间就要去看看,防止牦牛挤在一起。头顶一簇金毛的牦牛“黄毛”,每次他还没靠近,就将毛绒绒的头伸出来,等着他揉上一把。
  李国伟一年四季都围着母猪转。他是个性格沉稳的人,在防控非洲猪瘟时,直接将自己封闭在猪场圈舍,住了一个多月。他觉得其实猪很聪明,生下小猪仔后,如果是他去,就能顺利从猪妈妈身边拿走。
  在日复一日的记录、分析、试验中,农学生们专注于提高饲料的利用价值。在成百上千种原料中,调整配比,精准研究,用庞杂的数据支撑起一份最直观的饲料配比,最终影响到第一线的养殖和每个人的餐桌。
  对于果树学领域的学生而言,相比于作物的开花结果,他们更喜悦的时刻来源于真实的改变。
  在科研工作中,肖巧经常会去宜宾、宣汉等地,她每次都会将更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交流给农户,等到来年产量真的提高后,老乡们笑着叫她肖老师,欢迎她随时去吃果子,“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正被认可和接纳。”肖巧说。
  事实上,在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的师生去到种植户身边并不是稀奇事。开课堂、做宣讲,都是为了果子结得更好,而种植户们的热情也常常让这些学生感动。
  “我们出去给农户培训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上午4个小时的培训课程,课间他们都不会休息,而是找我咨询葡萄相关种植问题,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黄艳常常能感受到这些问询后的期待。她和种植户互加微信,线上答疑解惑,渐渐地,她会下意识思考,如何让书本上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易懂,传达给种植户们,“比如说我们会自己拍很多视频、图片,搜集起来,随时分享给农户。”
  眼下,盛夏的果子要忙着采样,动物们要更小心照料。而到了秋天、冬天,他们又会有新的重点和任务。
  一步一景,心无旁骛。对于这群农学生而言,农学的魅力、土地的魅力、收获的魅力,都汇总成为“让农业变成很酷的事”的期许。
  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专注的人做浪漫的事,一时一季之间,期待永不落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刘雨薇 肖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