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清朗净网,如何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 ·怎样理解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 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 ·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法打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
  • ·(上接01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上接01版)

  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王晓晖认真听取共享跨部门气象数据、构建地灾气象风险预警机制情况介绍,仔细观看我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应用演示,察看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山洪泥石流灾后实景三维遥感影像及应急调查监测设备等展示。他指出,四川地灾隐患点多面广,而且受复杂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部分隐蔽性、突发性强的隐患点位很难被发现。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立体观测体系,进一步找准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实摸清掌握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及时动态调整。要更加突出“防”,强化多部门联动会商调度机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尤其要把有重要基础设施分布、有群众聚居的地方作为重点区域,提升短临预报水平,科学指导防范措施落实。王晓晖强调,从近期我省突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看,加强对非传统风险区、无人区危险地带这个薄弱环节的防范应对十分紧迫。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对风险隐患点之外的区域也要加强监测预警,落实专人加强巡查,确保出现险情能够快速响应、迅速行动,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晓晖听取了该中心支撑我省近年来防御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性示范性工作情况汇报,走进地质安全物理模拟实验室,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物理模拟试验场建设进展,对该中心在地质安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他指出,科技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充分用好卫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研发普适型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装备,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能力水平,助力基层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王晓晖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重大民生工程、生命工程。要根据宜治则治、因地制宜、轻重缓急原则开展治理,科学设计防范措施,提高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防御标准。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又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居民点,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开展主动避让,积极有序推进避险搬迁,努力从根源上化解地质灾害风险。
  副省长胡云、左永祥,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