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8月18日,“蛟龙号”第300次下潜完成,“蛙人”将“蛟龙号”回收上船。新华社发
深海的奥秘,正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船时8月18日13时许(北京时间11时许),深蓝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航次首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这次下潜,“蛟龙号”带回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礼物”。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这次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在潜器监控中心,“蛟龙号”从深海拍摄的画面被展示在大屏幕上。2000米的深海宁静而漆黑,“蛟龙号”发出的一束光照亮前方的海底,顺着光照的方向,不时有白色的颗粒匆匆划过。
“海底微生物无法通过肉眼看到,但它们与漂浮在海水中的微小颗粒物聚集,形成颗粒般的‘海洋雪’,它们也是海山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许学伟说。
透过“蛟龙号”的“双眼”,绚烂多彩的深海生物在海山山脊浮现。海葵、冷水珊瑚、海绵缓缓漂荡,海星、海参、海百合等时隐时现,共同组成神秘的“深海花园”。
时间推移,“蛟龙号”来到海山山顶。中外科学家指着屏幕,一起辨认出现在山脚和山顶的岩石。“这座尚未命名的海山今天迎来首批‘访客’,有幸成为‘访客’一员,难掩激动心情。”许学伟说。
自2009年8月首次在长江江面完成下潜测试,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2017年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今年上半年首探大西洋并创下“九天九潜”新纪录,如今顺利完成第300次下潜……“蛟龙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底留下足迹,彰显中国深潜的实力,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