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再访凉山三河村:山居如画,有了更好的样子
  • ·男子洞穴投药会带来什么影响?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再访凉山三河村:山居如画,有了更好的样子

绿意葱茏的三河村。

村民吉好也求和他的小卖部。

三河村正在装修的民宿。

  一条柏油路顺着蜿蜒山势,通到大山深处海拔2500米的村落;村子掩映在夏日的绿意中,凉爽、安静;路边,波斯菊在阳光下摇曳,村民家门前的桃树上果实累累……这是近日记者再访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看到的一幕。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坐在火塘旁,与老乡们一同谈脱贫、聊家常。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三河村有了“更好的样子”:游客一拨拨涌来,村里的种养植业让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山居如画,原来的老房子正在变身酒店、民宿……

“两条腿”走路 村里才能走得更稳当


  这个夏天,三河村第一书记刘国富很少有时间能够闲下来。“今早上来了一批考察红梨种植的企业负责人,计划在村里开展规模化的红梨种植,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刘国富说。
  7月至8月又是“彝族火把月”,不少游客来到三河村旅游参观。除了要与企业对接产业落地,还要准备村里的火把节活动,新修的民宿也要时常盯着进度……来来回回,刘国富每天要在村里走上十几圈,电话接打个不停。
  有事情忙,说明村里的发展正在快速向前。“现在我们村里有苦荞、冬桃、西门塔尔牛、乌金猪这类传统种、养殖业,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酒店、民宿,还打造了斗牛场、‘村BA’篮球场、民俗一条街这些文旅业态,‘两条腿’走路,村里才能走得更稳当!”刘国富说。
  就在两个星期前,村里新买的200头西门塔尔牛,从吉林运到了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这个合作社出栏了300多头肉牛,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10万元。像这样的肉牛养殖合作社,三河村还有6个,另外还有一个乌金猪养殖合作社。
  西门塔尔牛,是三河村村民家里的“金宝贝”。刘国富说,目前村里一共养了1334头西门塔尔牛,等到了出栏的时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外出务工、种养殖收入,再加上村集体经济分红,去年,村里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320元。”

找寻新机遇 种植红梨,打造酒店民宿


  在原有产业不断巩固扩大的同时,三河村还在找寻新的机遇。这次,村干部们将目光锁定在红梨上。“我们村海拔高、土质比较适合种梨树,之前村里人零零散散种过梨,收成还可以,这次我们就计划规模化种植。”刘国富说。
  为了让红梨能在三河村“扎得住根”,从果树选种、专家考察,到合作方式、利润分红,村干部们都很谨慎,“等到后续工作都谈妥了,我们就有新的产业了。”
  村活动广场前,“叮叮当当”的声音从几间彝家新屋里传出,这些房子将装修成民宿。“村民外出务工后,就将闲置的房子租给村里,打造成民宿,每个月村民能收到1000元的租金。”刘国富介绍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河村,为了让游客能够留下来、住下来,村里新修了9套不同主题的民宿,还将此前的一些老房子重新装修成酒店房间。
  广场旁的“三河餐厅”,最近每天中午也会迎来游客用餐,“斗牛场和篮球场也快竣工了,村里的很多文旅业态一步步在完善,以后能接待更多的游客前来三河村感受这里的彝家风情。”刘国富说。

幸福新生活 收入增加,还有了博士生


  午后,村民吉好也求的小女儿吉好有莫坐在院子里看书。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好也求家时,吉好有莫才5岁。如今,小姑娘长高了很多,和哥哥姐姐一样,在西昌上学。
  下午2点20分,吉好有莫走出家门,来到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准备和村里的伙伴们排练节目。
  “明天村上组织火把节文艺表演,孩子们要集体唱一首歌。”在村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神凯凤说。今年暑假,西南石油大学4名研究生来到三河村,除了给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辅导他们完成暑期作业外,还组建了一个儿童宣讲团,取名“忆三河”,专门向游客讲述村里的变化。
  虽然从学校出发前,已经听师兄师姐们讲过三河村的变化,但当走进村里时,一切还是超出了神凯凤的预料。村民的新居前,三月瓜长得和小臂一样长,路旁的小花绕着藤蔓开得绚烂,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环绕着整个村落,幸福生活在这里有了模样。
  吉好也求骑着三轮车从镇上回来。这几年,他在家里开了个小便利店,一开门,排练结束的孩子们就涌了进来买冰淇淋。
  “我在村里有了工作,去年收入有8万多元,娃娃们在外面读书,成绩还可以。”吉好也求说,过两天昭觉县要举办火把节活动,大女儿吉好有作将去参加选美比赛,三女儿吉好有果也要参加开幕式表演,到时候一家人都要去给他们加油。
  “现在村里人思想完全不一样了,大家都想着怎么提高收入。”刘国富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务工,眼界打开了,收入也稳定了。出去的不只年轻人,小孩子们也跟着家长去了昭觉、西昌甚至绵阳上学。去年,有两个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村里走出了第一位博士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石芊徐湘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