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南充85后“农机大王”逐梦田野
  • ·遂宁破获出国务工诈骗案 48人被骗20万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上万亩农田

南充85后“农机大王”逐梦田野

全程机械化“农机大王”服务上万亩土地

▲ 任杨为农民收割水稻。 苏定伟摄

◀ 任杨操作植保无人机。 苏定伟摄

◀ 任杨用农机插秧。 受访者供图

  8月24日上午,南充市顺庆区一个名叫夏家坝的地方,一名黝黑的汉子驾驶收割机,将成片金黄的稻穗收割。
  这个汉子叫任杨,38岁,顺庆区新复乡同仁社区人,回乡务农13年,他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上万亩农田,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植保无人机飞手、农机大王、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拓荒逐梦田野
依靠政府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任杨家住同仁场镇上,祖祖辈辈务农。初中毕业后,他先后去了南京金陵船厂和成都某航空公司上班。
  2011年9月底,25岁的任杨带着10万元积蓄回到老家同仁乡下。父母一个劲儿地反对——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怎么又回来了?庄稼地能刨出个“金娃娃”?可任杨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就喜欢家乡的风土人情,看到农村大量土地荒废,心里着实难受,就想着将撂荒地利用起来。
  最初,任杨只租了70亩地试试手,积蓄很快花光了,当年春节都没有钱置办年货。任杨回忆,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购买了第一辆大型拖拉机,成立了顺风农机专业合作社,依靠一点点积累,产业越做越大。现在,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耕整机、农用汽车、烘干机等价值500多万元的专业农业机械设备。哪个种植大户需要农机作业,都会请他帮忙。
  记者采访时,稻田里已是40℃高温,任杨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里穿梭。“一两百元一亩,将粮食送到家,很划算。”81岁的张朝德老人站在树荫下,不住地赞叹,“要不是任杨帮我们,谷子成熟了,哪收得回来嘛!”

精通各种机械
耕种土地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任杨的家中还保留有诸如连枷、犁、耙、拌桶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这是父母的“传家宝”。
  “拌桶是父辈们收稻谷时用到的农具。”任杨介绍,以前是先用镰刀割断水稻,如果是割的稻穗,就直接背回家用连枷打,如果是稻穗和稻草一起割,就甩开膀子在拌桶里摔打。这种土办法既耗费时间,又耗费力气。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很多田地大型机械进出很不方便;一家一户没有村道时,谷子收好,还得靠人一担一担挑回家。
  “那个时候,每到水稻收获季,左邻右舍就相互帮忙,要持续整整一个月才能将田里的水稻收完。”任杨说,稻谷收完,还得反反复复晾晒、扬壳,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收回家的稻谷往往会生霉、长芽,基本是看天吃饭。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后,任杨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再像父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很原始地耕种土地,而要用新技术、新机械在广阔农村拓荒逐梦。”任杨说。他创办的合作社还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集体,任杨获评“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
  “任杨,机器怎么不动了,你快来看看。”烘干机突然不工作了,妻子李燕急得直喊他。任杨拿起一把螺丝刀就开始修起来,不一会儿,机器又运转了。“他心灵手巧,收割机、挖掘机、无人机、电焊、切割机等用久了容易坏,他对照说明书就能自己修。”李燕说。
  李燕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英语不错,“任杨学无人机的时候,大多英语词汇都不懂,我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教他。”李燕现在是同仁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带两个娃娃,工作之余,帮助任杨管理工人。
  任杨喜欢看央视的“致富经”节目,当他看到东北等地将无人机用在植保上时,心里也痒痒了,想拥有自己的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喷洒农药是传统人工的60至80倍!”经过学习,任杨成了一名土专家,四里八乡的机手都来向他请教。
  每一种农业机械,任杨都能熟练操作,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大王”。自己学会技术后,他还培训了很多农机手。央视《田间示范秀》节目曾用将近17分钟时间,讲述任杨帮助他人练飞无人机、解决水稻植保问题的故事。
  “丘陵地区电线多、电杆多、树多,这对无人机飞行有很多的挑战。”任杨说,针对这些问题,他只能手把手地教。
  “现在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全程使用机械。”任杨说,旋耕机将水田深耕、耙平,再操控无人机飞播、喷洒农药,庄稼成熟后,再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最后将稻谷放进烘干设备,收完当天就能吃到新米。
  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都能通过机械收割。现在,任杨团队每年服务上万亩农田。记者采访时,不时有巴中、广元的种植大户,预约任杨团队去帮他们收割水稻。

未来谁来种地?
当地正在培训更多的“任杨”


  “村里基本上都是60岁、70岁、80岁的老人,任杨之后,谁来种地?”采访中,村里一位白发老人感叹道。
  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一份文件明确指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日益凸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较为普遍,的确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等问题。
  顺庆区新复乡党委书记李勇介绍,全乡有一半的撂荒地是任杨开荒出来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了,老人小孩在家无力耕种,全乡一度有许多撂荒地。”任杨的农机派上用场,大量的撂荒地开荒后,建成高标准农田,更加适宜大型机械耕种、收割。
  李勇表示,新复乡正在探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成立“强村公司”,采取“公司+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培养更多的“任杨”,让他们返乡创业,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机械筑梦乡村,改变乡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