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开寺街是“香肠腊肉一条街”。
肥猪市街介绍牌。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里,藏着许多有趣的地名。翻开城市的地图,跟着我们一起去地理探索吧。
在成都武侯区有一条街,它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忍俊不禁——“肥猪市街”。别看它名字简单直接,背后可是藏着历史故事呢。很久以前,这里是成都的“猪肉大本营”,成百家的屠宰行和肉铺都挤在这条 街 上 ,热 闹 非凡。每天,新鲜的猪肉从这里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这里还住过一位明代的大才子——杨升庵。那时候,街上的商贩们为了供街坊邻里的孩子读书,决定每宰一头猪就捐出一块银元,用来请先生、办学校,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善良的商贩,就把这条街叫作“肥猪市街”,一直叫到了现在。
资深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介绍,除了武侯区这个“网红”肥猪市街,成都还有两条街叫“东珠市街”和“西珠市街”,其实本来也叫“猪市街”,以前也是成都的猪肉市场,但人们觉得名字不雅,遂改为“珠市街”。
成都还有不少带“猪”的地名。成华区“母猪坟”、新都“猪肚河”“母猪堰”、温江区“母猪坟”、龙泉驿区“母猪桥”、新津区“母猪壕”、邛崃市“母猪堰”、彭州市“母猪岩”、大邑县“母猪塆”、蒲江县“猪老顶”、青白江区“母猪埝”……用手机地图搜索,光是“母猪坟”这个地名,成华区、新都区、温江区就各有一处。但成都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在成都行政区划图上,并没有“母猪坟”,这些地名没有得到正式命名,应该是人们的约定俗成,口口相传沿用至今。
比如温江区的“母猪坟”,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农民养了一头母猪,每年都要生几窝小猪,为家里带来不少收入。不幸的是,这头母猪突然得病死了。主人心怀感恩之情,就用草席打围,把它葬在了路边,还堆了个小坟包。
大约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夏季,有一路人在此休息,突然得了疾病,他顺便在母猪坟上扯了些草药服用,过了不久,病竟然好了。后来,当地就传出了“母猪坟上的丝茅草是仙药”的传言,一时间竟闹得沸沸扬扬,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来到母猪坟,挂红、烧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很快把母猪坟上的丝茅草都扯光了。但是,这些病人许了愿、吃了坟上的丝茅草,却都不灵验。慢慢的,母猪坟上又长满了野草,再也无人去朝拜它了。
成都之所以有这么多与“猪”相关的地名,其实和这里悠久的农耕历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养猪是农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成都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每年春节,成都人都会准备丰富的年夜饭,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种猪肉美食,比如红烧肉、回锅肉、甜烧白等,这些菜肴不仅可口,更承载着家人团聚、幸福安康的美好寓意。此外,成都的猪肉制品如腊肉、香肠等也是远近闻名。比如成都青羊区的新开寺街,就是著名的香肠腊肉一条街,一般到立冬之后,腊肉、香肠、酱肉都做好了,这些传统美食被高高挂起,散发着诱人的烟火气,也诉说着成都的富足繁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