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教学设备、“基础+特色”教学方式
成都第二中学的交互式黑板屏幕。
▶▶手指戳一戳,试题答案就显示在黑板屏幕上供老师讲解;课间休息时,可以在电子班牌上读一读每日新闻;作业批改后传到信息卡片上,可以生成学生个人档案便于查漏补缺……9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成都二中)、成都市实验小学,体验教育的现代化进展。
“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哪位同学上来解答?”在成都二中的一堂英语课上,老师指着屏幕上展示的完形填空提问。随后,一名学生上台将正确答案“拉动”到空格内。
据该校教学处副主任杨杰介绍,他刚到学校工作时,教室里只是普通黑板加电视屏幕的配置。“那时候讲英语完形填空,只能让学生埋头看着书上的题目,站起来回答问题。而现在,大家一起看着屏幕,‘动手’选择正确答案。”他说。
触摸电子屏、投影、交互式黑板……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电子设备进入学校,上课不再只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讲题,课堂也不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多样式的教学互动让学生能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成都二中的教室外,每个班级的班牌从原本的铁牌变成了电子屏幕。杨杰介绍,屏幕上不仅可以显示班级的学生、老师、课表等,还可以看到当天的热点新闻、天气、学校的公示信息等。
越来越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仅方便、丰富了学习生活,还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好帮手”。
在成都市实验小学的“网班教室”,通过一根网线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给民族地区、偏远地区的教师,同时,授课老师的备课资料、教案、课件、课后作业资料等同步上传,供远端学校老师自行取用。
学校的花园里适合种什么花?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是什么?能飞到外太空的火箭内部究竟有什么?这些涵盖多学科、多种知识的课题是成都二中初中、高中学生的课程。
“我们学校每周五下午有两节连堂课,是学生的‘选修课’。”成都二中研修室主任王建洪说,除了初三、高三年级外,其余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两节课的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上学习。
“以前,学校课程体系是千校一面,这只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和知识储备。”王建洪表示,为了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知识了解和个人发展,学校打造“基础+特色”的课程体系,开设了30多门拓展课程和10多门研究性课程供学生选择。
教育内容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创新的推动者。“现在的教育,从‘教’变成‘学’,对老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王建洪说。
教学设备越来越多样,教师团队现代化的第一步便是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从智能白板到在线学习平台,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工具,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随着学生“信息卡片”的诞生,老师能在更精准地掌握每个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的同时,按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此外,通过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老师们之间可以相互、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王建洪表示,每一年,学校会组织20至30名老师到省外进修、学习。“与此同时,将专家学者请进‘课堂’,让他们听课、评课,助力于学校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提升。”他说。
“基础+特色”课程体系的诞生,让跨学科团队随之成立,这亦是教师团队现代化的一个体现。老师们打破学科壁垒、让知识整合创新,从而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教学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姚箬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