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少年派-
A13少年派
  • ·“教师”二字的由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教师”二字的由来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今天咱们就说说“教师”两个字的来历。

  甲骨文中的“教”字左边是“爻”和“子”,右边是“攵”。爻”是算数用的小棍儿(古称算筹),代表教学内容;“子”代表教学对象是孩子;“攵”是手拿教鞭,代表教学方法。

  跟“教”相对的是“学”。甲骨文的“学”由表示算筹的“爻”、摆弄算筹的双手和表示房子的“介”组成——这就是当时的学习场景。

  在“学”的金文中,房子中加了一个表示小孩的“子”,有的还多了一个表示手拿着教鞭的“攵”,学习场景更丰富了。

  如果把金文“学”字外围的双手和房子去掉,就成了“教”字中的“爻”,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学”中有“教”,将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师”其实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在古
  代,五个人叫“伍”,五个“伍”是“两”,四个“两”是“卒”,五个“卒”是“旅”,五个“旅”就
  是“师”,五个“师”叫“军”。

  一个师有两千五百人,人数确实不少,所以后来引申为众人,比如“兴师动众”。众人会聚的京都被称为“京师”。辅佐国君、教化众人的长官也叫“师”,师就成了官员。

  后来把掌握专门知识或者擅长某种技艺的人也叫“师”,比如琴师、厨师等。又引申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授学术知识的人,就被称为“老师”。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师说》,他说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就是说,老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还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

  

◎文/科普时报漫画/杨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