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启动
  • ·四川拟将“两类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参保范围
  • ·看四川数字乡村建设释放新活力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村、一中心、一平台

看四川数字乡村建设释放新活力

  点开手机APP上的智慧农场,田地里“耕种管收”一键完成;乡村全景VR上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美景和民俗风情;越来越多村民化身带货主播,“川字号”农产品乘“云”销往全国……巴蜀大地上,一幕幕生动场景正诠释着数字经济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新动能。
  9月9日,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四川绵阳召开。当天,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司局、各省(区、市)网信办以及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150位代表齐聚,实地考察绵阳数字乡村建设,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感受数字赋能下的四川乡村新风貌。

以“数”治村 打开乡村旅游更多可能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是考察第一站,幽静古朴的村庄里,数字化元素已深度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
  村中心的公共图书馆铁炉书院建起了“数字阅览室”,初步实现了书屋管理智慧化、数据可视化。目前该村2700多名村民已录入书院系统成为会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进行借书,一体机扫描二维码还书。
  而在相隔不远的铁炉商城,新农人主播正面对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蘑菇、蜂蜜、木耳等当地的优质农产品。铁炉村党总支书记涂先国介绍,去年村里农特产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售,村民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此外,村里还建立了“印象铁炉”小程序,游客可以在“铁炉优选”板块预订民宿、餐饮,购买铁炉商城内的特色农产品等。通过数字铁炉平台,村委会工作轻松了许多,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统计、信息发布、平安监管等,村民可以在小程序上办理信息查询、一键报事、生活服务等业务,基层管理服务水平因此大幅提升。

种养有“数”构建生猪全产业发展链条


  进入绵阳市三台县的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映入眼帘的三块数字大屏,分别对应着猪小云生猪数智化管理平台、猪小云生猪种业监测平台、猪小云生猪育肥监测平台。
  “在大型养殖基地前端,我们安装了具有AI盘点功能的摄像头,可以及时查看全县生猪的生产情况。”顺着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霞手指的方向,能繁母猪存栏量、育肥猪存栏量等数据在数字大屏上清晰可见。
  同时,平台链接了全县千头以上种猪场,把种猪场自己的数字管理系统接入平台,实时监测养殖场内部情况,掌握大型种猪基地主要生产指标。
  该中心的“基因大数据评估实验室”吸引了记者注意。实验室里仅有一块显示屏和几台电脑,但其背后却拥有四川第一套面向畜禽种业的超算集群。“我们通过收集全省的种猪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最前沿的算法开展遗传评估,以此提高育种效率和良种覆盖率。”生猪基因大数据评估实验室科研人员崔晟頔介绍。有了数字技术支持,畜禽养殖更加“心中有数”。

“数字管城”助力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来到游仙区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生动逼真的数字人“游小仙”当起了解说员。据“游小仙”介绍,近年来,游仙区按照“一云、一网、一中心、N应用”总体发展架构,大力推进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通过数字建模技术,搭建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平台),全面加强对老旧小区房屋、井盖、燃气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城市治理提质增效。”绵阳市游仙区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唐凯介绍。他以井盖安全监管为例,游仙区先期在城市道路的1884个井盖下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当某一个井盖发生位移、破损等异常时,便会立即向平台发出报警信息,平台会及时将信息推送给巡护人员。
  唐凯介绍,不仅是在城市,CIM平台现已逐步应用到乡村治理,在乡村产业发展、河流防洪治理、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游仙区也将基于该平台,进一步整合全区应用系统、接入更多物联感知设备,并回流省市共享数据,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贡献数字化力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熊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