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当代书评-
A12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当代书评
  • ·语文最关键的是审美教育
  • ·《北京文艺评论》首发亮相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小说家罗伟章的“中学教师”生涯:

语文最关键的是审美教育

罗伟章代表作之一《谁在敲门》。受访者供图

罗伟章 张杰摄

  小说家与教师,这两种不同的行当,其实也有共通的东西:都关乎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培育。在小说家群体中,有不少人本身也是教师,这在高校中尤为常见。还有一些小说家,他们曾经在基层当过中学教师,对一线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无功利关系体验尤为深刻。著名小说家、《四川文学》主编罗伟章就是其中一位。
  2024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四川省作协采访罗伟章。他分享了自己早些年当中学教师的难忘经历,做语文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经验,以及他对“我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等话题的深刻思考。

带学生爬山、溯溪、走三峡


  1967年,罗伟章出生在川东北宣汉县普光镇一个叫罗家坡的山村。那里位于大巴山余脉。在少年时代,很多老师都是代课教师或者民办教师。这个群体对教育的付出,让罗伟章一直感念至深,也促使他写出中篇小说《最后一课》,发表在《当代》杂志2007年第二期上。小说的主角是一位腿脚不灵便但热爱教学的代课教师,在大巴山深处一所小学里,发挥光和热,坚守到底。
  20世纪90年代初期,罗伟章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回到达州,当了4年的中学语文老师。当老师是罗伟章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职业,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跟学生相处所带来的那种青春的生命感觉,以及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年轻人,和他们打交道,对我的影响都很大。”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罗伟章,跟学生们关系融洽。每到周末,他会带上有兴致有体力的学生去附近爬山。早上天刚刚亮就出发,回来的时候已是傍晚。“我们爬山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自由行走,自由探索。我们会有很多新鲜的发现,比如看见一条小溪,会一路溯源,看看它究竟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有时候,在山里走累了,就在石头上躺一会儿。这一躺,有可能就睡过去了,如果是冬天,醒来时身上覆着雪花,但丝毫不觉得冷,也没有因此受寒感冒。可见内在的快乐真能构成一种力量,现在想起来真是很美好。”
  有一次假期里,他带着学生去走三峡,“爬到一个山顶,看见下面长江滚滚东流,心情真是难以言喻。”也正是与学生建立了这种生命的联系,让罗伟章成为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多年后依然延续这种师生情谊,“我跟我的学生其实也处成了兄弟、哥们儿的关系。”
  2019年9月,中国作协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策划开展“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组织遴选25位优秀作家奔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扶贫点深入生活、实地采访,创作反映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罗伟章是其中之一。
  为了写好凉山,罗伟章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驻扎深入采访两个多月。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其中就有一位从广东来的支教老师,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女老师,大学毕业就来到凉山支教。罗伟章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在当地支教4年了。问她将来有什么打算,她说还想主动再教两年,因为无法舍弃学生。尽管她教的学生成绩提高了就被选走,但只要有利于学生,她也不介意。这让罗伟章再次感慨,“在我的观察中,全天下,诸多人际关系当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还真是比较容易达到那种超脱功利心的纯粹境界: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无私的情感交流,这也是一种深刻的需要和被需要。教师本人在付出当中,也能得到一种极大的自我价值的提升和满足。”

用小说表达对教与学的思考


  这段当老师经历的所思所想,也成为罗伟章文学写作的重要素材。他写过不少关于教育题材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更多的是中篇小说。不过,当他以作家的身份去写老师这个角色时,他对教与学的思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因为我写的小说,里面有不少是促发读者反思,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让教育回归到对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传输或者技能的训练。”
  作为小说家的罗伟章,在创作上善于创新,铸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当教师的罗伟章也不照本宣科,而是开动脑筋,进行个性化教学。不同的课文,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莫泊桑的《项链》,他一字一句给学生精心分析。比如这个短篇小说第一句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为什么有一个“也”字?如果不加这个“也”,这篇小说的气场将是什么样子?加了“也”,为什么就不一样?有了“也”,主人公玛蒂尔德,就有了与别的同样美丽动人的姑娘的命运对照,小说因此有了宽度,玛蒂尔德也因此有了艺术个性。这是小说艺术非常值得琢磨的地方。
  等到讲艾青的诗歌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罗伟章不再一字一句精讲,而是自己先朗诵一遍,用录音机录起来,配一点音乐,然后放给学生听三遍。后来,学生反馈效果非常好。“我把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注入到了我的声音当中,学生听到就明白了。当我后来向他们提问,发现他们都懂了。诗歌欣赏跟小说不一样,更需要学生有整体的领悟。”
  虽然早已从教学岗位转行多年,但罗伟章对语文教育依然有自己的思考,“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是非常便利的,不管是查参考书、辅导资料还是网络搜索,这些学生自己基本都可以完成。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提供审美教育,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去感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透过经典的文学作品所积淀下来的美。如果语文教育只停留在对知识、信息的灌输,我觉得是极大的浪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