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郭可馨
当我们生病或受伤时去看医生,医生常常会给我们开一些药。只要
我们按照医生的话去做,通常情况下吃药是有效果的。
你也许会好奇,这些药,是怎么知道“毛病”在哪里的?它们在我们体内经历
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以口服药物为例,看看它在人体内的“奇妙之旅”。
当你把一颗药放在嘴里,药物首先接触到口腔粘膜,一些药物成分可能会在口腔中被吸收。因此,口服药剂一般有着各种类型的包衣,就像是给药物穿上的一层保护盔甲,既可以掩盖药物味道,又可控制药物释放的“节奏”。当然,有些药物,是需要在口腔里被吸收的。比如治疗冠心病的亚硝酸甘油片,就需要舌下含服。舌下黏膜血管丰富,可直接吸收药物进入血液发挥作用。
对于非舌下含服药物,我们会用水咽下,药物会顺着食道到达胃部。普通剂型的药丸、药片都需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改造”——胃酸和胃液开始分解药物,将包裹在药丸内的药物溶解出来,然后吸收。对于肠溶片或肠溶胶囊剂型的药物,因为有肠溶衣的包裹保护,在pH(酸碱度)只有2的胃液里是不会被分解的,它的分解,在下一段“行程”中。
药物离开胃部,就来到了“山路十八弯”的小肠。小肠内壁有很多小肠绒毛,绒毛上还有微绒毛,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吸收面积。小肠微绒毛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被这些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经由肝门脉系统,进入肝脏。
在肝脏中,一部分药物会被代谢成代谢产物。代谢后的药物和代谢产物,会进入全身循环系统,通过血液,药物可以抵达全身每个器官,包括心脏、大脑、肾脏……当药物流到病灶部位时,会与特定的目标分子结合,随着更多药物分子在病灶部位的积累,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达到有效浓度,药物开始发挥疗效。
药物在人体内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发挥治疗作用后,便结束了任务。血液会带着残余的药物和代谢产物进入另一个排毒器官:肾脏。大多数药物代谢产物都是以尿液的形式经过肾脏排出体外,而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过肺从呼吸道排出。另外,药物还可以经汗液和乳汁排泄。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许多药物既能治疗患者的疾病,又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有句话叫
“是药三分毒”,那么,这里的“毒”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大多数药物是以尿液的形式经过肾脏排出体外,确实,肾脏是很容易受到药物伤害的部位。人的肾脏就像是永不换芯的净水器,每时每刻都在“净化”我们的血液,保留血液中有益成分,同时过滤掉人体新陈代谢的“垃圾”。如果肾脏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自然容易出问题。
其实,药品说明书中会详细记录药品的名称、适应症、禁忌症、使用方法、药物原理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
对肾脏有明确毒副作用的药主要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肿瘤化疗药、血管造影剂等。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中草药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就有明确的肾毒性。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甚至硬扛着不吃药。除了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外,其他提到的药一般需由专科医生开具用药处方,医生会对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和使用剂量进行严格把控。此外,吃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炎炎夏日,不仅人会中暑,其实药品也会“中暑”。
随着温度升高,药物中各种成分的化学反应速度会相应增加。因此,强光及高温都容易导致药品变质。
如何正确保存药品?其实,在说明书中,“贮藏条件”的条目就对药物的储存方法有详细说明。
说明书中有关药品的储存温度包括阴凉处、凉暗处、冷藏、常温等。阴凉处,是指我们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一般不超过20度;凉暗处,是指药品应该储存在避光并且不超过20℃的条件下;冷藏是指我们家庭冰箱冷藏室的常用温度,即2℃-8℃;常温一般指的是室温,即10℃-30℃。
药品存储对于光线的要求中,遮光是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我们可以将需要遮光保存的药物放在避光盒内或棕色药瓶中;避光,是指避免阳光直射。一般来说,所有药品都应避光保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 部分素材由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