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在秋收季,看一块田的72小时“丰”景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秋收季,看一块田的72小时“丰”景

8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一片丰收的景象。

8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外省赶来的“稻客”正在操作机械收割水稻。

  8月22日,处暑。
  一大早,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种粮户陈燕红便到了田边。伏天里,水稻熟,眼前近100亩地已是稻谷飘香,等待收获。
  稻波荡漾遍地黄,又到一年最忙时。
  对于陈燕红而言,收割之前要做的事和往年差不多。看天气、做检测、谈好收粮价,再联系收割机、专家测产、运到粮库……
  但今年又有些许不同。例如,第一次大规模种植优良品种,第一次使用了机器育苗,以及遇到了连续大雨和高温天气。
  尽管和田地打了多年交道,但看着眼前密密匝匝的水稻,陈燕红总有一种“交作业”的紧张感。而这种带着雀跃和期待的紧张感,也弥漫于整个太和镇。作为天府粮仓样板区“核心区”,这个农业小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秋收。
  田埂边,随处可见来自外省的“稻客”,农业专家们守在收割现场实收测产,一辆辆装满粮食的大卡车驶进驶出,粮仓里的烘干机早就24小时满负荷运转……
  似乎,关于耕耘的答案,就在这样的有序忙碌中,在一块稻田的72小时里,足够得出。

谈价的底气
8月22日7:10


  陈燕红一大早就到了田边。看着眼前沉甸甸的稻穗,她有些紧张。毕竟,春耕、夏耘只是丰收的基础,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还须卖个好价钱。
  “陈老板,今年巴适哦。”人未到,声先至。早上7点,陈吉如约到了田边。他是镇上的种粮大户,有着近20年种粮经历,从几十亩开始,干到今年的近千亩。这些年,陈吉一边种粮,一边做粮食销售,为周边农户解售粮之难。今年早稻收割开始,他便提前对接粮食企业,收集信息,了解市场行情。
  和水稻打了大半辈子交道,陈吉的眼睛很“毒辣”。当着陈燕红的面,他随手摘下一小把稻穗,拨开后在阳光下细细观察色泽,接着在手里轻轻按压,感受紧实度与含水量,最后放进嘴里咀嚼,边咬边点头道:“你这个谷子长得还可以,先拿回去检测。”
  “那你说好多钱?”陈燕红问道。
  “都是熟人,我就直接说了,湿谷子收1.06元一斤。”陈吉很爽快。
  陈燕红心里一喜。事实上,之前她的预期价格是每斤1.05元,这比自己心中的理想价位还要多1分钱。
  但她仍不动声色地问,“再涨两分?”
  陈吉犹豫了下,“先去检测,看检测结果再说。”
  陈燕红有谈价的底气。她之前打听过,自己生态田的“禾”伙人徐杰,已经在上周完成收割,他今年卖出的就是每斤1.08元。
  其实,每年春耕时,陈燕红都会留出约10亩地,混种各种品种的水稻。去年,试种的竹香莉丝就销售得很好。所以今年她大规模种植,“大概种了500亩。”
  另一边,陈吉将田间采集的样品送到成都进行品质检测。这是每年粮食销售的必须环节。在烘干、脱粒、磨粉、检测等一系列的流程后,陈燕红的水稻均达指标。
  “都达标了,那可以加2分钱不?”电话那头,陈燕红问。
  “不得行,最高就是1.06元。如果你觉得可以,卡车24号就来田边收。”陈吉的态度也坚定。
  “那行,我现在就去找收割机。”挂断电话,陈燕红心情还不错。水稻顺利过检,价格也比预想的每斤多了1分钱。
  她向四周望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稻浪翻滚,满目金黄。

丰收的前奏
8月23日 11:00


  这边刚和陈吉谈好价格和收购时间,另一边,来自江苏的“稻客”陈伟伟便接到了陈燕红的电话,询问他的档期,想预定5台收割机同时作业。
  “我这里没空,都排到下周了。”陈伟伟说,“但这段时间‘稻客’多,我帮你问问。”
  陈伟伟一直觉得,“稻客”是个带点江湖色彩的称号。这个精干的小伙子,每年8月初离家,开着卡车载上收割机,从家乡江苏先到四川,再顺着各地农时,由南向北一路收割。“所以网上称呼我们是‘稻客’。”对于这个群体,全国各地不但免收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服务站还会提供休息洗漱的服务。
  在“稻客”们自发拉起的微信群里,大家都回复陈伟伟,处处秋收处处忙,档期都排得满满当当了。
  收到陈伟伟的回复,陈燕红有点着急了,于是,她找到了太和镇人民政府。
  “明天就要?还要5台收割机?”曾成刚是太和镇人大副主席,分管农业工作的他,今年初还帮陈燕红处理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细节问题。最近,他和同事都忙着秋收的各种保障工作。
  今年,太和镇通过招投标,首次签约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集中为种粮户提供收割服务。在地方补贴“稻客”的基础上,将收割机作业费用由每亩70元降到了60元以内,管理也更有序。
  “我现在就帮你联系,但你明年就不能这样‘抵拢’时间才来找我们。”曾成刚一边叮嘱陈燕红,一边开始电话“摇”人。
  在“稻客”的日程表内见缝插针,所幸,8月23日当天正好有档期。
  23日下午4点半,气温稍微降低。“开镰了!”“稻客”王颜飞扯开嗓子一声喊,他率先开着收割机顺着水泥路直接下田,后面的4台收割机鱼贯而入。田边一字停着3辆大货车,每辆车的装载量在14吨左右,装满后直接开到粮仓过磅。
  “今天收满这三车就收工。”陈燕红守在田边,她看了下天气预报,成都周边已经发布了暴雨预警。收稻子就怕下雨天,于是,她一遍遍提示自己,嘴里不断念叨着,“我们这里不得下,肯定不得下,要下也是我收完了。”
  王颜飞全神贯注地操作收割机,在机器轰鸣声中,金黄的稻穗被“吃”进脱粒箱。天色渐暗,王颜飞打开车灯,“稻客”们开始挑灯夜战。

土地的力量
8月24日12:00


  如陈燕红所愿,雨没有落下来,“炙烤模式”却开始了。
  根据四川省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未来两天,多地将迎来高温热浪,局地最高气温将突破40℃。
  如此酷热的天气,考验的不光是人,还有粮食作物。
  “这让我们的稻谷含水量降低了。”8月24日一大早,新一天的收割开始了,装粮的大卡车在等候,粮仓那边也同步在过磅算价格……大家分工明确。陈燕红似乎什么都不用干,但她还是不放心,也闲不下来。
  她给自己也派了活,监督减少“落田谷”。
  “落田谷就是收割过程中,落在田里的谷子。”种了这么多年地,其中门道,陈燕红摸得清清楚楚。看着散落在田间的稻谷,她有点无奈,这些“落田谷”落地生长,不但会挤占后续作物生长空间,还会影响粮食产量。
  “解决方式也很直接,收割机开慢一点就可以。”站在收割机下,陈燕红有点着急,她大声朝“稻客”王颜飞喊:“你要开慢点儿,我这一亩地都能多上百斤的收成”。但其实,她也能理解“稻客”们的心思,“他们按亩收钱,收完这边的,就能赶紧去下一家,多收多得,钱也挣得更多。”
  说话间,农业专家们到了田边。今年,陈燕红报名参加眉山市东坡区的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专家是受东坡区农业局委派来测产的。几乎是第一眼,他们就看出了问题,“要收慢点儿,不然落田谷太多,影响测产。”
  根据测产要求,专家们要划定一块大约10亩尚未收割的区域。现场开始收割,检测实际收割的面积、水分、重量,得出湿谷重量,最后根据标准公式,计算出亩产的干谷重量。
  “688.517公斤!”计算了三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主任魏文武将结果记录下来。“你这个田管护得还是可以。”他对陈燕红说,“今年亩产能有近700公斤,很不错了。”
  在确认单上签下字,陈燕红也挺满意,“这只是眼前这10亩田,不是我所有的田,而且在今年气候条件下,这个收成我已经很满意了。”

粮食进仓,心里不慌
8月24日 18:30


  送走专家,陈燕红坐下来算了一笔账。
  去年,她种的是高产品种,每亩平均收了1700斤左右的湿谷子,今年种的是优质品种,按照上午的测产结果,湿谷子重量在1600斤左右。
  “这只是其中的10亩田,我总共有500亩左右。”陈燕红觉得更重要的,是去年湿谷子售价为每斤0.96元左右,今年,她部分按照1.06元的价格出售,部分按照0.99元出售,预计500多亩稻田整体收入能达到87万元,对比去年的82万元,妥妥完成5%的增收目标。“所以,年初定下的小目标,可以超额实现”。
  “我们已经收了2000多吨谷子了。”种粮大户赵友勇这段时间也忙着在各村收购粮食。这个“80后”青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水产专业毕业后,先是到广东从事水产工作,然后受到另一位种粮大户的影响,于2014年年底回到家乡太和镇,开始成为年轻一代的种田人。
  现在,赵友勇任东坡区水稻产业团委书记,“我们水稻产业团委每年都要组织多场技术培训,持续宣传粮食政策,并特别注重帮助种植户开拓粮食销售渠道。”
  说这话时,仓库内外堆满金黄的稻谷,烘干机正满负荷运转,烘干刚收购的新粮。在赵友勇的办公室里,陈燕红正在核对收粮票据。
  “粮食称重的机器就在大门口,种植户可以直接在现场对照着看,清楚透明。”陈燕红很放心这一套流程,粮食入库后,还要空车再次过磅确认,直到结束所有流程。片刻之后,便有粮款到账的通知信息。
  满打满算3天忙碌,似乎,在72小时内便结束了这场从春天开始的耕耘。但陈燕红还停不下来,事实上,镇上的种粮户们都还闲不下来。
  刚刚经历收获的土地,被暴晒一天后,将经过修田、灌水,再重新种上川芎、蔬菜,也种下新的期待。
  时间和土地,正更迭出新的回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杨涛 李佳雨 梁家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