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舞出传统文化的“灵魂”
  • ·独一无二的杨丽萍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世翩跹的杨丽萍:

舞出传统文化的“灵魂”

“孔雀公主”杨丽萍

“孔雀公主”杨丽萍

“孔雀公主”杨丽萍

杨丽萍和舞者在表演。

  说到浪漫,屈原是中国人绕不开的文化符号。这位创作了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离骚》的“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沿着屈原的浪漫足迹,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舞蹈这条含蓄又奔放、温暖且有力的艺术之路,上下而求索。
  9月14日-16日,杨丽萍携手谭盾等众多艺术家倾力打造的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继7月在武汉首演后启动巡演,首站在杭州。
  在该剧排练、演出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记者4次对话杨丽萍,了解她对舞蹈艺术、对中国式浪漫的理解和表达。

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相通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九歌·少司命》


  很多人认识杨丽萍,源于1988年的央视春晚。这位从6岁起就坚定自己“是为舞蹈而生”的舞蹈家,以一支自创的独舞《雀之灵》,成为全国观众心目中的“孔雀公主”。
  《荆楚映象》是杨丽萍历经多年积淀与思辨的心血之作。为此,她花了3年多时间,在浩如烟海的楚文化中提取艺术元素,为观众营造了一个“造梦空间”。“都说楚辞瑰丽神秘,却又兮兮难懂。现在好了,我们把楚辞画成画、制成景、演成戏、吼成曲、跳成舞。我们把那些2000多年前的梦,唱给你听,跳给你看。”她说。
  杨丽萍还将汉剧、皮影戏、偶戏、武术等多种传统艺术融入其中,把一个个遥远、静态、陌生的楚文化元素,用舞台艺术的想象力一一复活,呈现了一场华丽神秘的东方奇观,联通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浪漫与理想主义精神。
  回顾此次创作,杨丽萍感慨地说:“在我50多年的舞台生涯里,《荆楚映象》是我第一次涉足楚文化主题,既浩大,也有着晦涩难懂的一面。通过1个半小时的演出,在舞台上具象化地呈现,要取舍素材,要进行各种编创、出新,还要准确,这非常难。但这个题材非常有价值,能呈现中华文化丰富多元的一面,所以我们全力以赴。”
  体验生活、开创作会、实地采风、编舞排练,甚至在正式首演两小时前,杨丽萍还在调整舞台灯光,排练演员谢幕的动作。“要做一部作品,从开始就得很认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荆楚映象》经历了推翻、重做,再推翻、再重做……“舞蹈不是一个快餐式的艺术形式,该怎么合成、怎么把所有艺术门类糅合,要靠总导演和大家一起努力。”她说,希望以古通今,实现台上台下的心灵相通,“中国人的浪漫精神自屈原开始,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流传千年,生生不息。”

一个“蓄谋”已久的舞台呈现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


  杨丽萍的奶奶曾告诉过她,“跳舞是一件快乐的事,能和神说话,特别好。”从《雀之灵》到《瑞雪》,从《两棵树》到《梅》,从《岁寒三友·竹》到《雀之恋》,杨丽萍一直“用自己的心在跳舞”。舞蹈于她,是一种自我表达,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语言。“舞蹈不是一项运动,它是以一种特殊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是人类最早的语言。”她说。
  杨丽萍热爱舞蹈,“我觉得自己有这个天赋,从一生下来,冥冥之中就觉得,只要一跳舞,整个人都通透了。”55年的舞台生涯,舞蹈早已成了她“与世界沟通、抒发情感的方式,让我灵魂得到释放的方式”。
  纯粹的热爱,让杨丽萍成了舞蹈界的“常青树”“永动机”。她坦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要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既能跟世界沟通,又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安放,这都是跳舞的初衷。”
  5年前,在讲述自己50年的艺术人生时,杨丽萍曾这样回顾舞蹈的魅力:“小时候跳舞,树叶被风吹着互相摩擦,那就是音乐;小河流水哗哗地响,那就是节奏;鸟鸣和各种声音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大自然的交响乐。而这一切,后来在舞台上变成了乐器发出的交响。”即使上了无数次舞台,但每当走到侧幕条,她总感觉自己站在了田埂边上:“太阳会照常升起,跟家乡没有什么两样。还有月亮,我一样可以在月亮里跳舞。”
  舞蹈之于杨丽萍,是她精神的支撑,也是她生命的礼赞。舞蹈世界里的她,释放着无尽而炙热的能量,也闪耀着璀璨而耀眼的光芒。“很多人认为舞蹈传递不了深刻的东西,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们的舞蹈不仅传递美、传递情感,更是在传递能量、传递文化。”

一生“上下求索”的东方美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的现象,进行了大胆奇特的想象与发问。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也被杨丽萍延续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从2003年编导并领衔主演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到《十面埋伏》《孔雀》,再到现在的《荆楚映象》,她始终保持对原生态文化的关注与呈现。
  杨丽萍希望将人类对于心灵回归、生命激情、灵魂升腾的情感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趋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50多年了,我一直在从事舞蹈工作。现在大家接收的信息量都很大,审美的眼光也很高,高科技投影的舞台运用也非常常见了,但身体最准确、最有意义的表达,是我始终追求的东西。”她说。
  采访中,杨丽萍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不解:“我最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人说看不懂《孔雀》里小彩旗的表演,看不懂用肢体来表现时间的旋转。其实,世间万物都在旋转,时钟永远在绕圈,地球、太阳也在周而复始地旋转……”
  杨丽萍也会苦恼,有的观众仅仅关注作品的“炫”,没有去深入理解舞台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荆楚映象》的舞台上,编钟元素的呈现就体现了这一点。杨丽萍介绍:“年轻舞者身上穿着编钟,他们敲打身体就是敲打编钟,敲打编钟也就是敲打身体,这是之前没有人用过的创意。我们有上百个身着编钟的舞者,这仿佛就是跨越时空与屈原进行对话,是一种远古人与现代人的交融。”

一场身体力行的“传道”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九章·橘颂》


  有观众评价:“看了杨老师的舞台剧,才深刻了解了什么叫‘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灵魂’。”对于这样的评价,杨丽萍有自己的看法:“舞蹈是人类共通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天然地通过舞蹈进行沟通。我作为一个中国舞蹈创作者,肯定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民族、关注中国人对于这片土地的感情。不是说我不喜欢芭蕾,但是寻找自己身体的表达方式,传递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所在,这才是我作为舞蹈创作者的追求所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杨丽萍来说,舞蹈不仅是美的展现,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现。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用舞蹈展现了中国古典美的独特韵味,用行动传递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与美,让《荆楚映象》等作品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各美其美。
  “舞蹈是一种表达感情的特殊语言,很有魅力。我的作品都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我也期待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用更专业的传播,让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杨丽萍说。
  从舞者到编舞、导演,杨丽萍始终以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以前的作品,编花鸟虫鱼比较多,风格比较抒情唯美。现在更偏向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她说。
  杨丽萍还大胆起用青年优秀舞蹈者,让他们以现当代的编舞思维,重新整合古老的身体元素,为传统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年轻人有着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无限的创造力,他们的加入让《荆楚映象》的舞台更加丰富多彩。”正是这种新老交替,让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将民族文化中的健康、昂扬与自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杨丽萍会带着《荆楚映象》赴无锡等地巡演,继续用舞蹈描述她的一世翩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袁静 本版图据云南文化

人物简介


  杨丽萍,1958年出生,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有独舞《雀之灵》,双人舞《两棵树》,舞剧《孔雀公主》《孔雀》《孔雀之冬》《平潭映象》《春之祭》,歌舞集《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藏谜》、舞蹈剧场《十面埋伏》,电影《太阳鸟》、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