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互动-
A5互动
  • ·“古蜀时代的青铜艺术是一面信仰的旗帜”
  • ·王仁湘寄语青年学子:人生在世,时间最宝贵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王仁湘教授妙解古蜀文明:

“古蜀时代的青铜艺术是一面信仰的旗帜”

9月23日,王仁湘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开讲《三星堆人的信仰世界》。

  “远古神话传说大多靠口耳相传或者文字来表达。但三星堆人非常独特,他们选择用青铜和玉石表达对宇宙自然的理解,抒发自己高远的情怀和一种超越的信仰追求。青铜铸造的神人、神树、神坛,都可以看成用造型艺术铸写一种立体的神话。古蜀人这种做法,不见于中原,也不见于西域,非常独特。”
  9月23日下午,2024名人大讲堂“古蜀文明季”第三讲,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以《三星堆人的信仰世界》为题,为现场观众作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报告。
  本场讲座中,王仁湘透过众多高清图像,对三星堆已出土的包括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等在内的大量文物的造型、图案、风格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解析。现场以及线上的观众,跟随王仁湘教授“穿越”漫长的历史岁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三星堆人”的精神空间、心灵世界,尤其是更清晰感知到他们对超越的神圣世界的非凡探索之路。

古蜀人有神树信仰 青铜神树是神话的具象化表达


  “天是那样的高远,人若是要与天神交流,情理上应该有个通道。古代中国神话设计的人神交流通道是高高的大树,树可参天。扶桑、若木和建木,正是古代神话中的神树,有的神树被认为是通天之梯。古蜀人也有神树信仰,但他们的神树信仰,不只是口耳相传,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而是用青铜造出了高大的神树。”
  在王仁湘看来,三星堆出土了8株青铜铸造的神树,推测是常设于宗庙用于隆重祭仪的通天神器,体现了古蜀人的宇宙观,也记录着他们的信仰痕迹。青铜神树上有9只神鸟,代表着9个轮休的太阳,这是一棵太阳树,树上行止的太阳鸟,正契合了《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这真是让人深深体会到,三星堆人是在用青铜铸写神话,将神话立体化呈现了出来。他们给予中国神话传说一种具象化表达。这种具象化表达,避免了口口相传的信息传递误差。”
  讲到此处,王仁湘感慨地说,站立在青铜神树前,特别会想到古蜀时代创作神话艺术的工匠们,为制成这些高大的艺术作品,倾注了多大的心力。“三星堆人构想出一个信仰的神界,然后用青铜铸造出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当欣赏那些青铜艺术的时候,我们仿佛能感触到古蜀人心动的节律,听到了他们灵魂的歌唱。”

研究三星堆文物 一定不要忽略艺术与信仰


  从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一醒惊天下”,1995年西南地区最大史前古城宝墩古城惊艳亮相,到2001年金沙遗址的横空出世,再到2019年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重启发掘“再续文明华章”,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日渐清晰,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增添了重要实证。
  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吸引大量优秀的考古学者潜心研究分析,王仁湘就是其中一位。他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不仅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纹饰与符号等也钻研极深。他主编编撰各类著作100多本,主要学术著作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中国史前考古论集》《半窗意象》《凡世与神界》,以及有关古蜀文明的相关著述《三星堆考古》和《金沙考古》等。
  王仁湘说,蜀人在神灵信仰中形成独特的意识,有一种献祭仪式,是在祭仪完毕后将各种祭品毁弃并埋葬地下。古蜀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大多不具备实际生活用途,而与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祭祀之频繁与祭品之丰富,体现了宗教祭仪在古蜀国社会活动中的深远影响。
  王仁湘格外重视从艺术的角度展开研究,“艺术,特别是早期艺术、史前艺术,是信仰飘扬的旗帜。古蜀时代的青铜艺术正是这样一面飘扬的信仰旗帜。”他认为,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是古蜀时代独特精彩的艺术珍品,再现了四川先民独特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而且透过这些艺术珍品能够探知,“古蜀人生活在自己用青铜艺术打造的神界里,感觉与神同在,与神同悲欢。”
  也正因此,王仁湘提醒大家,在探究三星堆发现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艺术的角度和信仰方面,“三星堆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一些本来只存在于传说的东西做成了实物,用艺术的形式来进行表现。一个艺术、信仰、心灵的世界,往往是比真实世界更辽阔的虚拟世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