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沙锥、淡背地鸫来报到
棕腹大仙鹟 余欢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林沙锥李斌摄
淡背地鸫 余欢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绿尾虹雉杜军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林沙锥展翅高飞并发出响亮的鸣叫。腹部黄白色带有暗橄榄褐色鳞状斑纹、背部呈橄榄棕褐色的淡背地鸫(dōng)四处张望,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这个夏天,公园城市成都又迎来两位新“鹏”友。
2024年6月,成都再次启动繁殖鸟类调查,对202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完善和补充,希望能够获得一份完整的成都市繁殖鸟类地图集。在这一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了两笔成都市鸟类分布新纪录——林沙锥和淡背地鸫。
2024年成都繁殖鸟类调查自6月1日启动以来,经过调查人员1个多月的努力,已经在71个调查样区内完成了586个调查样点,完成调查的样区面积共计6204平方公里,占成都市总面积43%。覆盖了海拔397米的沱江河谷到海拔4204米的高山流石滩之间各个海拔段和植被类型的栖息地,确认了一些信息来源不明的高山鸟类在成都的分布情况。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共记录野生鸟类219种,隶属于16目57科105属,占成都鸟类种数的38%,是2023年同期记录鸟种数的190%,增加了104种。更令调查人员感到欣喜的是,发现了两笔成都市鸟类分布新记录,分别是林沙锥和淡背地鸫。
林沙锥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易危物种,与国宝大熊猫的濒危等级相同。
早在1836年林沙锥便由英国博物学家B.H.Hodgson根据采自尼泊尔的标本描述命名,但是在四川直到152年后才有国外鸟类学家在卧龙巴朗山发现林沙锥的踪迹。其行为习性极为隐秘,已知的繁殖地点屈指可数,是我国最为神秘的鸟类之一。
虽然林沙锥的身体形态与其他沙锥极为相似,但是它们的繁殖栖息地非常独特,仅限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此外,它们的鸣叫声极具识别度,每天天黑之后和天亮之前,它们会在空中飞行,同时发出响亮的鸣叫声。
淡背地鸫自发现命名以来很长时间内与四川淡背地鸫被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
2016 年一项由中国、瑞典、美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研究证实这两种鸟类虽然很难通过形态进行区分,但是在鸣声和遗传方面差异显著,应属于两个独立的物种。
此外四川淡背地鸫栖息的海拔相对较低,非繁殖期在成都平原偶有记录,而淡背地鸫栖息地海拔相对较高,通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靠近林缘的高山草甸繁殖。
除此之外,在繁殖鸟类调查过程中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分别是红喉雉鹑(chún),绿尾虹雉,胡兀鹫;二级保护鸟类23种,包括血雉、红腹锦鸡、白鹇(xián)、小鸦鹃、水雉、林沙锥、灰林鸮(xiāo)、凤头蜂鹰、褐冠鹃隼、黑冠鹃隼、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红隼、燕隼、金胸雀鹛、画眉、棕噪鹛(méi)、橙翅噪鹛、红翅噪鹛、红嘴相思鸟、棕腹大仙鹟(wēng)、蓝鹀(wú)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于婷
图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