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以川剧为媒,做传统戏曲复兴的推动者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以川剧为媒,做传统戏曲复兴的推动者

陈智林在川剧《芙蓉花仙》中饰演“陈秋林”。

陈智林在川剧《易胆大》中饰演“易胆大”

1990年,陈智林(中)成功摘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在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与发展中历久弥新。作为传统文化工作者,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以川剧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
  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由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的川剧《草鞋县令》将于9月29日、30日亮相北京。临行前陈智林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独家专访,分享他与川剧结缘并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以及对川剧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展望。

川剧魅力 点燃艺术梦想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川剧,作为中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四川人和四川文化的重要窗口。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15岁的陈智林,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川剧《卧虎令》。那铿锵有力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瞬间点燃了他对川剧艺术的无限向往。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前身),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之路。
  而就在前一年(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到四川,工作之余在成都金牛坝观看了川剧演出,川剧艺术从此迎来崭新的春天。“那个时候,考川剧学校很难,从几千个报名者里选几十个。我没想到自己能够被选中,‘鬼使神差’地考进去了,使我非常戏剧性地进到戏剧圈子了。”陈智林说。
  15岁的年纪已经过了学艺黄金期。但他不甘落后,以“笨鸟先飞”的精神苦练基本功——每天四点起床练功,直至夜里十一二点,寒来暑往,从不放松。
  “一定要做观众喜欢的好演员。”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陈智林在舞台上不断磨砺,逐渐从群演、配角,演到了主角。学艺五年后,毕业时他已经可以参加当时的全省名家演唱会了。

勤奋砥砺 成就川剧大家


  1984年,陈智林从四川省川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攀枝花川剧团。尽管当时条件艰苦、无戏可排,但他依然坚持每天练功、学习传统文化。终于,在1986年四川省青少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他崭露头角,荣获表演一等奖。
  1988年,陈智林作为第二代《芙蓉花仙》男主角“陈秋林”的扮演者,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剧展,受到观众高度好评。因为表现出色,回到成都后他就被调到了四川省川剧院。
  1989年,陈智林带着川剧《望娘滩》等剧目赴东欧演出成功,回到国内,他以川剧《望娘滩》等作品申报了第七届(199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于次年一举夺魁。这一年,他26岁。
  此后,陈智林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他先后领衔主演了《易胆大》《巴山秀才》《夕照祁山》《尘埃落定》《卧虎令》等大小百余出川剧精品。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既保留了川剧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深受观众喜爱。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陈智林有了更多与全国诸多戏剧大家、名导合作的机会。他与谢平安、熊源伟、李小平、査明哲等著名导演携手,共同推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2003年,陈智林凭借川剧《巴山秀才》,再度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他主演的《易胆大》荣膺第十二届文华大奖及七项单项奖;时隔15年后,他主演的《草鞋县令》成功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时,他也积极带领川剧走出四川、走进北京、走出国门,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川剧的魅力。

传承使命 弘扬优秀文化


  2006年,川剧成为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出炉,陈智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入选。
  在陈智林看来,川剧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川剧具有崇尚美德、传播美德的功效和功能。川剧里有很多关于忠肝义胆、礼义廉耻、仁义礼智、天地君亲师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让陈智林等川剧艺术工作者更加振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文脉和国脉相连、文运和国运相系的重要载体,这让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找到了自信的源头和根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更加明晰了我们的发展路径,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获得感和尊严感。”陈智林说。
  陈智林口中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在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时,达到了又一新高度。“我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谈得最多的也是对川剧立法的一种渴求。川剧立法,能让我们在温和、温暖的环境里,形成一种能量,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地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陈智林满怀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在新时代,川剧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也会发挥“微光”作用,以“星火燎原”之势,更好地传承、弘扬川剧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话


  记者:从艺45年来,您演出了百余出川剧大小剧目,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智林: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会跟我演的每一个角色共情,进行灵魂传播。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这些人的精神,需要有这些人的灵性,需要这些人身上的正能量作引领。希望大家在观剧过程中,能找到最美、最善良、最真实的情怀。
  记者:《草鞋县令》《梦回东坡》等剧里也有很多年轻的00后演员?
  陈智林:对。所以我现在担子更重了,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带着他们一起做好川剧传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在我成长过程中,很多老师把川剧的技艺、职业的情感,传给了我们。我们又把它们真诚、真实地传递给年轻一代。我一直在给年轻人说,人生要有三颗“心”,一是感恩心,有了感恩心以后,形成一种包容心,然后把这种包容变成自己最好的努力,变成一种服务心,有了感恩、包容、服务这三种心态,我相信大家会在工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通途。
  记者:这两年您还跟封面新闻合作推出了《蜀道翠云千年见树如面》《古蜀宇宙绘星河》等XR创意新闻短剧,用川剧+科技的方式宣传四川。您对这种创新怎么看待?
  陈智林:川剧需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守住我们最原始的初心,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新在于不忘初心的基础上,用现在的方式进行表达。
  记者:回顾这些年您取得的成绩,最自豪的是什么?
  陈智林:我在担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将近9年的时间里,自认为最大的贡献,就是力排众议,把濒临消失的川剧专业单拎出来成立了川剧系,让以前只有13个学生的川剧系,从没有教学平台到现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还是那句话,中华传统文化人才不能丢,川剧阵地不能丢。人都没有了,你还谈什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图据四川省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