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山野间跋涉43年 偶遇大熊猫不下20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谌利民:

山野间跋涉43年 偶遇大熊猫不下20次

谌利民(左)和同事在冬季开展大熊猫监测工作。

谌利民拍到的灰冠鸦雀。

2018年4月12日,谌利民在唐家河西阳沟开展野外监测时发现一只大熊猫。

谌利民拍到的川金丝猴亚成体。

  不久前,谌利民来到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一职,繁杂的行政事务之外,他仍然牵挂着野外工作。9月24日,他前往阿坝州汶川县调研,商讨一些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社区发展规划的细节。
  此前,谌利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工作了43年。聊起唐家河,他滔滔不绝,野外的每一刻都在记忆中熠熠生辉。
  43年来,谌利民跋涉于山野,熟悉唐家河的一草一木。广袤山林间,他看着那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一些动物在其间穿梭,鸟儿在林间展翅飞翔。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前往野外的基层保护站走走。“我和动物、植物们打交道,已经融入了唐家河,唐家河也接纳了我。”他说。

当上科考队员胡锦矗一句话改变他的一生


  1983年,17岁的谌利民来到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做发电工。彼时,唐家河片区刚刚开始建设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正在招募大熊猫科考队员。
  一天,当时的副所长询问谌利民,是否愿意加入科考队伍,谌利民想到发电工是一门稳定的手艺,便当场拒绝了邀请。没想到,大熊猫专家胡锦矗就站在副所长背后,他探出身来说:“谌娃,跟我去跑野外。你这么年轻,未来还很长很长,人生不能这么简单地过了。”
  谌利民突然觉得自己被“击中”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胡老先生的话像一剂“心灵鸡汤”。“他说得很有道理,我的一生不能这么简单地度过。”谌利民说,当时他把扳手一丢,脸上还是脏兮兮的,就踏上了跑野外的旅途。
  作为当地第一批大熊猫科考队员,谌利民开始跟着前辈们学习,他们一同进行野外拉练培训,进行体能测试,培养应变能力。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他们对大山充满了好奇。在野外开展工作,一条直线走三五公里是常有的事。谌利民记得,在胡老先生的带领下,他从最基础的路径怎么走、有哪些风险点、怎么辨认方向等基本技能学起,到更深层次的了解生物知识,很快便成为了科考队的得力助手。
  “胡老先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这一生,必须要记住他。”谌利民说,在胡锦矗先生的指导下,他此后分别在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在专业知识上有了长足进步,受益匪浅。

救助大熊猫 用背篓背下山送到成都医治


  野外工作总是充满惊险。有一次,谌利民在一处悬崖峭壁旁遇到了一群小野猪,他赶紧朝天大喊了一声,野猪被吓得四散逃跑,他也化险为夷。还有一次,山中下了暴雪,他差点因为疲劳睡倒在山路边,至今想来仍后怕……尽管条件艰苦,险情不断,谌利民却从没打过退堂鼓。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总有新的点能吸引到我。”谌利民说,遇见动物,是对他最大的奖励。他简单做了统计,在唐家河工作的40多年,光是大熊猫,他就偶遇了不下20次。
  他回忆,第一次遇到大熊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一年,保护区内的竹子大面积开花,直接威胁到高度依赖竹子生存的大熊猫。一天,他们接到村民的求助,说有一只病危的大熊猫跑到农户家中寻找食物。谌利民和同伴立刻前往救护。现场,大熊猫非常虚弱,他们用背篓把大熊猫背下山,把它哄进木笼子里送到了成都动物园救治。庆幸的是,因为救助及时,这只大熊猫最终活了下来。
  此后多年,谌利民和同伴在多次巡山经历中偶遇大熊猫,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远远观察,不敢惊扰大熊猫。
  谌利民还分享了一次十分特别的有趣经历。在唐家河白熊坪保护站,一台位于海拔2700米处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三只大熊猫打斗场景。画面上,一只大熊猫在树上,两只大熊猫在树下打斗,树上的大熊猫见状,下树驱赶两头大熊猫。“大熊猫平时是独居的,在发情期间,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寻找配偶,就像‘走婚’一样。”谌利民说,当天拍摄到的两只打斗的熊猫应该是公熊猫,“打架斗殴”是为了争夺树上的母熊猫。
  近年来,唐家河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从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的39只增至54只。“唐家河经常能够和大熊猫不期而遇。”谌利民对此十分自信。

共享自然之美 发现消失近百年的灰冠鸦雀


  除了是一名国家公园的管理者、科研者,谌利民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多年来,他用相机记录了太多的变化。他乐于在网络分享自己的发现,从2020年起,他持续在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上分享拍摄到的素材,做“物种观察员”,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共享自然之美。
  2008年,在做高山鸟类资源调查时,他用镜头捕捉到了一只灰冠鸦雀。这种较为珍稀的鸟类,在四川已近百年未见影像,现在,它又在唐家河安家了;2023年6月,在位于甘肃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海拔3822米的地方,他发现大熊猫的活动痕迹,打破当时大熊猫分布区域海拔最高纪录……
  “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被动保护的状态,比如,强调森林防火,打击偷盗猎等。现在这些已经是常态化动作,更为重要的是系统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期开展生态监测。”谌利民说,“更为重要的是,让保护区的原住民参与,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个管理者。”
  谌利民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和同事4人将唐家河分布的野生中华蜜蜂资源充分利用,建立唐家河养蜂管理办法,成立养蜂合作社,鼓励村民到保护区养蜂。“这不仅给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也让村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谌利民说,今后,推进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公园社区仍然是他的工作重点,期待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新闻多一点
唐家河片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位于岷山山系龙门山西北段,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总面积4万公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唐家河片区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3种。片区有鸟类67科374种,大型真菌677种。区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96.15%。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