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少女”导演陆小雅
年轻时的陆小雅受访者供图
电影《红衣少女》海报。
图据峨影
8 1月日,陆小雅导演再回峨影。周琴摄
在中国电影史上,第四代导演陆小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名字。1985年,陆小雅导演及编剧的电影《红衣少女》斩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第八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一举成名。此后,《红与白》《热恋》等影片中,她用自然、朴素、真实的创作风格,捕捉时代的变迁,也关注大时代下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今年8月初,百花奖落地成都,年过80岁的陆小雅导演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她说,四川成都是她的福地。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陆小雅导演,她表示,电影依然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她希望能有机会再拍一部电影,一部关于她自己的电影。1
1941年,陆小雅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高中语文教师。父母是她电影的启蒙者。陆小雅回忆:“父母带着我看卓别林的《淘金记》、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后来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我童年关于电影的启蒙。”
1950年,陆小雅在电影《刘胡兰》中扮演了童年刘胡兰,这是她的首次“触电”,从此迷上了电影表演。高中毕业后,她考入长影表演培训班(长春电影学院前身),1961年毕业后成为长影厂剧团和译制片室演员。1975年,她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场记,此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完成学习。毕业后,她回到峨影厂任导演,兼任编剧,自此开启了电影创作生涯。
一次,她在期刊上看到了铁凝的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小说围绕普通高中女生安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和一场深层次的思想冲突,当时就觉得自己被小说里面有些东西点燃,她有一些话想要表达:“安然想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真诚地生活。当受到外界的干扰、阻碍,其成长的过程就会历尽艰辛,这种艰辛是心灵的痛苦和不被理解。这样的一些想法,就希望在电影作品中能够得到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红衣少女》公映后反响强烈,报刊上的讨论长达几个月,电影女主角安然的红衬衫成了女孩子穿上大街的时髦着装,电影主题曲《闪光的珍珠》一时间成了流行曲。该片获得金鸡奖与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陆小雅也凭借此片入围金鸡奖最佳导演。“红衣少女”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经典的符号与象征。
这些年,陆小雅创作了包括《法庭内外》《红衣少女》《热恋》《红与白》等优秀影片,77岁时,她再执导筒,执导电影《难以置信》。
谈及电影创作的追求,陆小雅说,身为导演,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一定要坚持,包括你的艺术质量,包括你要表达的东西,如果妥协就完了。”生活中说话轻柔温和的陆小雅,会坚持自己的表达,有时甚至会据理力争。2
改革开放后,国内电影界出现了一批女性创作者,陆小雅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她告诉记者,女导演在那个年代已经不鲜见了,“因为王苹导演(代表作《槐树庄》)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再加上我们第四代一大批女导演出现了,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男女平等的国策有关系。”
陆小雅作品中有很多重要角色是女性,比如《法庭内外》中的尚勤、《红衣少女》中的安然、《热恋》中的文洁非,但这并非出于刻意或必然,而是故事本身决定的。在她看来,目前中国电影中尚未出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但不可否认,里面不乏具有女性意识的佳作。
今年8月,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王君正突发疾病在北京去世,陆小雅在朋友圈写下缅怀的文字:“做电影导演的女性很苦,人生本来就不易,不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
女导演很苦,最苦是“别离”。陆小雅和同是导演的丈夫从连文(代表作《小巷名流》)育有两个女儿。因为工作需要,夫妻俩经常需要外出拍戏,一走就是几个月。陆小雅回忆起一个很有镜头感的细节:“我们曾在北京首都机场的自动扶梯上迎面相遇,当时都很惊讶,因为都不知道对方当天要坐飞机。然后我们俩从扶梯上下来,到旁边说了几句话,又分开坐飞机走了。”
由于时常不在家,孩子就托给家人或者朋友照料。大女儿高考时,陆小雅只能通过打电话“遥控”。小女儿很多时候会用哭来表达对妈妈的不舍,“我出门时,二女儿用被子蒙着头,我揭开被子,看见她在哭……”
20世纪80年代,交通通信并不便利,“一个摄制组所在的招待所就只有一部电话,打个长途要跑到市中心的电报局,还得排队。”长期与家人分离,大都通过信件联系,陆小雅至今还保留了一纸箱信件,包括家书、与演员及其他知名人士之间的通信。
1989年,执导(兼编剧)电影《热恋》后,陆小雅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拍戏。1993年丈夫检查出患有癌症,“当时大夫说他只能活一年。”为此她推掉了很多工作机会,陪伴在丈夫身边,她说:“人的一生面临着很多选择,我永远觉得人比事业重要,所以我选择了陪伴。”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从连文导演患癌后存活了13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3
2017年陆小雅复出,执导电影《难以置信》。再度回到摄影机前,她并没有久违的陌生感,与新生代演员合作都很愉快。
如今的陆小雅,朋友圈保持着每月几更的频率,当然更多的空间还是留给深爱的电影。她曾转发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相关物料,称这是“电影人的壮举”。
之前住在深圳家里的时候,陆小雅平均每周会去看两次电影,现在搬去养老社区的她,虽然观影频率不如从前,但遇到好片仍然不会错过:“现在我一天也没脱离过电影,昨天还和女儿、外孙女一起去看《里斯本丸沉没》,震撼,太好了。”说起电影,电话那头的她声音愈发温柔,“我的第一爱好仍是电影,少年是电影,青年是电影,老年还是电影,没有改变过。”
今天,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电影院?陆小雅认为,一方面是要让更多人懂得电影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创作者也应肩负起责任,“好的票房还是要靠好的电影。中国不缺智者,所以我相信很多有智慧的电影工作者在为他的下一部作品努力。”此外,她建议评论界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一批能讲真话,有鉴赏能力、有良心和责任感的评论,为观众选片提供引导。4
今年8月初,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齐聚一堂,陆小雅也再度回到成都,她说:“四川是我的福地。”
1975年到峨影厂工作,直至退休,峨影无疑是陆小雅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站。这次回到成都,她又见到了很多峨影的老朋友:“跟他们见面我特别开心,我觉得见一面少一面。将来我走不动了,可能也不会再回成都了,但是我会时时想起他们。”她向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捐赠了约600件物品,作为送给四川的礼物,“包括《红衣少女》的分镜头手稿,这是最宝贵的一件东西”。
阅读,是陆小雅每天都会做的事情。“我现在脑子还好使,没别的,就是终身学习。”但她也清楚地意识到,生理的衰老不可避免,尽管如此,她仍然有想拍电影的冲动:“这一生有很多题材都没有拍完。”
如果还有机会再执导筒,想要拍什么呢?陆小雅说,最想拍的还是跟自己有关的电影。在还没开拍前,她会用文字先去表达内心所想,“真正的自传还没开始写,但是会开始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周琴
生于湖南,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她执导(兼编剧)的电影《红衣少女》,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她凭借该片入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陆小雅复出,并执导(兼编剧)电影《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