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如何让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双赢有道?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建设美丽四川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如何让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双赢有道?

阿坝州松潘县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受访者供图

位于宜宾的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四川时代。王宇 摄

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雅砻江腊巴山风电。受访者供图

  如何让绿水青山常在,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现共赢?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首要就是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如何答好这道时代考题?四川在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时代使命中,明确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助力实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双30%”的目标。
  发展要有“含金量”,也要有“含绿量”,四川正持续发力。
  

以绿色为本底
找准全面绿色转型的“加速键”

  今夏,四川在大气环境治理领域又出台了指引性文件。在正式印发的《四川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明确全省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里的29项任务中,涉及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的就占了13项。对此,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王聪表示,实施结构性根源性减排才是未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若是将视角放大,面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大文章的时代之责,在以绿色为本底的大背景下,四川正加快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通过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全省大力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从数据上看,2023年,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1.9%。
  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全面”一词,正体现在方方面面。
  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例,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1.3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9745万千瓦。更为具象化的,随着在工业生产等五大领域持续开展电能替代,全省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26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950万吨。
  还有更多改变,就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交通运输结构上,全省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在城乡绿色发展中,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累计创建3733个、占城市社区总数的79%。同时,全省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也更加完善,四川碳市场已累计成交超3800万吨,居全国第4位。
  这些悄然发生的改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到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再到绿色消费行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等等,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正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自觉。
  

聚焦绿色生产力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体系

  近日,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其中,对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决定》强调,要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开展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统筹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探索开展重点产品碳标识认证和碳足迹管理。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四川的探索。记者从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随着《四川省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工作方案(2022-2025年)》制定出台,全省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已累计培育国家能效“领跑者”4家、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11家。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眼下,四川正以推动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绿色化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夯实四川工业绿色本底。
  如何理解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绿色化发展?
  在四川探索中,这个“全”字,涵盖了从全面推进产品设计生态化转型,到深入推进能源动力低碳化转型,从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清洁化转型,到持续推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再到加快推动技术装备高端化转型。
  若算一笔生态账,2018年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以上;2022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9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左右。
  这是四川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极佳呈现,在发展绿色生产力引领之下,全省已有攀枝花市、德阳市、凉山州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6家产业园区、26家企业列入省级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创建名单,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4%、89.6%、89.5%、71.8%。
  还有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期待,目前,四川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657家、绿色工业园区89家,数量居西部第一。
  

凸显各美其美
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下的美美与共

  绿水青山常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共赢同样影响着一地之发展。
  时间拨回到2021年10月14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代表进行表彰授牌。
  彼时,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四川有8地入选,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四川也有2地入选。
  3年之后,这组数据又有了新变化。记者从生态环境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四分之一的县(市、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这意味着,四川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统领,正推动全省的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正是通过这样的创建,各地总结提炼出不同的实践模式,丰富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经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惠远在会上的判断,正成为现实。
  以四川为例,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在满足创建指标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各美其美。
  其中,针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作为四川省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则更关注其夯实生态本底、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成效。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等经济区,则更关注生态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成效。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也被纳入了省委省政府对市(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加分事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同时,对获得国家或省政府命名的地区给予3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激励,激励地方持续巩固提升。
  从千万级人口的特大都市,到经历产业转型镇痛期后成功实现绿色发展的山区县城,再到有地区将本身资源禀赋和民族历史文化开发利用……从过去延展至未来,各地的蝶变,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示范样板,更让美丽四川,未来可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