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11月1日起铁路旅客可在线开具电子发票
  • ·全国唯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在广元开馆
  • ·他用美学设计实地绘就“乡村宜居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让村民从“流”到“留”

他用美学设计实地绘就“乡村宜居图”

一座小桥连接着红碑村和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
李强 摄

郑伯森 受访者供图

  “以前人们是不想住,现在是不想走。”红碑村,距离资阳市区大约10公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老旧的小村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
  这场“蜕变”背后的主要设计者,是四川省人大代表郑伯森。作为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管委会副主任,成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美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扎实功底,带领团队对红碑村展开美学打造,并因此盘活了整个村子的发展。
  “村子美了,接下来我们更倾向于在当地打造更成熟和体系化的产业,并辐射更多乡村。”郑伯森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并不止于此,要因地制宜,未来还有很多空间需要探索。

展开乡村“整形”记“保”与“改”合理布局


  2021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成都美院确定搬迁至资阳临空经济区,学校与红碑村仅“一桥之隔”。
  彼时的红碑村14组、15组常住人口只剩下130多人,平均年龄近60岁。受用地规划因素的影响,红碑村的自来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乡村振兴,红碑村的出路在哪儿?学校是机遇。
  郑伯森说,成都美院需要周边村庄提供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也需要一块可供写生、创作的实践基地。站在红碑村的角度,到2025年师生总数将突破6000人的成都美院,将带来大量的消费市场和发展要素,为红碑村重新振兴提供了可能。
  于是,一校一村,一群怀揣乡村振兴梦的人,在这里开始了以美为名的乡村“整形”记。“保”与“改”正是成都美院和镇上为村子“量身打造”的改造思路。
  郑伯森介绍,在成都美院设计团队共同思考的改造思路中,既要保留乡村原有样貌,又要变旧为新,充分利用山、河、桥、屋、林、田、粮、民八大核心要素,按照“艺+园”“艺+村”“艺+居”的“三带四区四园”空间格局,实施5大类、12个大项、50个具体项目。项目主要是对原有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综合考虑川西民居风格与美院建筑风格进行改造。
  于是,经过多番打造,红碑村的“乡村宜居图”成功完成:黛瓦白墙、飞檐斜顶,村里高低错落、风格一致的建筑群点缀在青山之间。乡村小道旁青草郁郁、树木葱茏,鸟鸣啾啾,别有一番味道。

从“不愿住”到“不想走”致富种子在村里遍地“开花”


  村子“颜值”高了,村民的“钱袋子”怎么鼓起来?
  郑伯森介绍,红碑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主体作用,探索“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社会资本+农户”的共营机制,激活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在服务成都美院需求的基础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据了解,红碑村作为资阳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2022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可实现总收入20余万元。
  不仅如此,村子还开展了多种文旅融合项目。“红碑村已依托成都美院发展起餐饮民宿、农耕体验、美术写生、艺术培训等业态。”郑伯森表示,每逢周末、节假日便会吸引众多学生、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成都美院的学生表示,依山傍水、瓜果飘香的红碑村是适合寻找灵感、绘画写生的好地方。
  现在周末或节假日,有的民宿还不好预订,基本爆满。红碑村热闹起来了,村里的人多起来了,有原住村民,有曾经离乡归家的居民,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创业者。曾经很多村民从村子搬进资阳城里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搬回来,留在红碑村。
  “开民宿、咖啡馆、茶馆,或者创办工作室是大家的主要方向。”郑伯森介绍,去年正式授牌的“郑伯森设计赋能工作室”就在红碑村,工作室设计方向除了乡村振兴的美学打造,主要服务于资阳市重要工业、医学行业相关产品设计。
  对郑伯森来说,红碑村的乡村振兴路才只是开始,未来还有不小发展空间可以探索。“我们在思考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艺术区,吸引设计公司、艺术机构等企业入驻。”未来,红碑村产业发展将更加规范化、成熟化、体系化。
  不仅红碑村,郑伯森还将该村落的实践经验辐射给更多的乡村,比如乐至县、安岳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我希望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进而照亮每一条乡村发展之路。”郑伯森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