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少年派-
A13少年派
  • ·盘点成都公园里的那些“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历史胜迹之遗存

盘点成都公园里的那些“亭”

合江亭 图据锦江公园微信公众号

杜甫草堂少陵碑亭。

文化公园八角亭。

游人在合江亭游玩。

文化公园八角亭很华丽。

文化公园八角亭内部很有特色。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
  唐代居于成都草堂的杜甫,看着眼前浣花溪的水,天上的云,不慌不急,正如成都的生活一样闲适,也如同自己的心境一样无欲无求。
  梳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亭、台、楼、阁作为常见形式,不仅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公园城市、川派园林聚集之地,留下了众多蜚声海内的名胜与遗存。透过这些古色古香的亭院,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几千年前,感受到了当年古人们游逛时的浪漫场景。天凉好个秋,少年派带你在公园城市成都来场秋日寻“宝”,首先盘点藏在成都公园里的那些“亭”。

合江亭 成都最早的“市政公园”


  合江亭始建于1200多年前,垒基高数尺,十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拾级而上,两江风物,尽收眼底。双层亭顶,上有琉璃翠瓦,下有朱漆圆柱,挑起十方飞檐。
  合江亭的由来与成都两江的变迁紧密相关。2000余年前,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穿检江、郫江,双过郡下”,成都城南遂呈现二江双流之势。到了唐贞元年间,为解决成都城中的用水问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命人在大慈寺之南开凿解玉溪,从西北向东南贯通二江。
  就在韦皋开凿解玉溪的同年,他又在郫江(今府河)与检江(今南河)交汇处建起了合江亭。那时的成都,作为西南大都市,经济富足,游乐之风大盛,韦皋遂又在合江亭旁新建芳华楼,并在楼周围种下包括梅花在内的各类奇花异草。
  再后来,随着韦皋在亭子周围又修筑了一些阁楼台榭,唐代合江亭最终格局形成,时称合江园。芳草萋萋、水鸟翩跹、百花竞放,此地很快成为“ 一郡之胜地”。百姓相继来此赏花游玩,合江园也由此成为成都历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园”。
  至晚唐,高骈改水道使成都形成两江抱城的格局后,两江交汇处的合江亭便成为了贵族、官员、文人墨客宴饮吟诗的首选之处,一派风流浪漫之景。遗憾的是,在历史的涤荡中,合江亭消失在了在宋末元初的战乱里。20世纪80年代末,新的合江亭于原址重建。

草堂少陵碑亭 清代亲王拜谒时所题写


  在杜甫草堂工部祠东侧,伫立着一座茅草覆顶的碑亭,内树一通石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字,其笔姿浑厚,苍劲有力,为清雍正帝之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说起允礼,大家的印象可能来自《甄嬛传》里的果郡王。从小喜爱诗文书画的允礼曾拜谒草堂,挥毫写下“少陵草堂”表达对诗圣的敬仰之情。一位是唐代诗人,一位是清朝王爷,隔着千年时光于草堂相会。
  少陵碑亭掩映在苍林绿丛之中,于秀雅宜人的景色处点缀出一派古韵森然。坐在亭间,春风徐徐,竹叶簌簌清响声如同耳语,诉说草堂悠久的历史。
  春来秋往物华逝,乾坤万里一碑亭。如今,少陵碑亭已成为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游客来到草堂,总要来看看少陵碑亭,从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相惜之情。

文化公园八角亭 建筑绘画雕刻极具特色


  文化公园八角亭修建于清代初年,本是成都北门外武曲宫的迎客亭,1972年迁建于此。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绝对是川西建筑的一个特例。
  亭子平面呈八角形,有8根朱红柱子组成八角攒尖顶,再覆以青色琉璃瓦,加上石砌须弥座上刻工细腻考究、生动逼真的花卉、翎(líng)毛、走兽以及雕梁画栋的彩绘图案,在一片葱翠的公园内格外引人注目。
  根据《成都园林志》记载:亭东有七级石梯,南北系八卦及十二生肖图案,内外有8根木柱,亭上绘有彩色图案,极为华丽。八角亭的建筑、绘画、雕刻都很有特色。
  亭外,建筑外观古朴典雅。走近细看,亭角翼然。亭脊之上,站着古建筑的“精灵”鸱(chī)尾。绕亭一周,内侧石槛上,花草树木的纹理图案让人应接不暇。这些石槛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依旧保存完好。
  八角亭的另外一个可观之处,便是其亭内藻井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栋了。八角亭为单檐攒尖顶双围柱结构,檐枋上层望板上,共有四层抹角梁支撑结构。俯视地上,地砖是一圈套一圈的八边形的,形成了类似八卦阵的样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图片除署名外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