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少年派-
A14少年派
  • ·藏在成都公园里的那些“楼”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古时被诗人称颂

藏在成都公园里的那些“楼”

散花楼 于婷 摄

塔子山公园九天楼。

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诗仙李白可谓成都楼阁的忠实“粉丝”,留下了不少关于成都楼阁的诗词佳句。塔子山公园九天楼因他而得名,百花潭公园的散花楼也因他而名声大噪。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形式,不仅是园林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楼阁,是亭台楼阁中的主体建筑,通常是多层的结构。楼内设有楼梯和走廊,以便游人参观。楼的外观通常采用仿木结构,内部则以木质装饰为主,给人一种古朴而又雅致的感觉。
  天凉好个秋,公园城市秋日寻“宝”系列的第二站,我们一起去寻找藏在公园里的那些“楼”。

百花潭公园散花楼 李白的诗让它名动天下


  从琴台路的南端走出,沿着马路走到对面,就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楼阁平地而起,屹立在锦江之畔。靠近一些,能够看到这座楼上,写着“散花楼”三个字。
  散花楼,对于成都而言,既是一个城市文化地标,也是一道难舍的城市记忆。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散花楼,隋开皇建,乃天女散花之处。”由此可见,历史中的散花楼始建于隋代,唐代以后更是成为成都重要景观之一。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散花楼之所以闻名天下,李白的诗无疑是重要的“流量密码”。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把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之后,散花楼也成了诗人们竞相歌颂的焦点。
  “万里桥西系黄骝,为君一登散花楼。”可知散花楼临近万里桥,在隋唐时位于人工湖摩诃池南侧。依考古成果推断,大致在今天的四川科技馆、后子门体育场一带。那为何出现在琴台路南端的锦江之畔呢?
  其实李白并没有记错。散花楼后来位置有变化,主要原因是宋末时,四川作为蒙元与南宋的兵锋胶着之地,成都城在数次的战火中遭受了破坏,散花楼也未能幸免。到了明代后,成都人重修了散花楼,位置在成都东门的迎晖门一带。
  今天,百花潭公园里的这座散花楼是1993年新建的。上下四层,属于八角翘檐的楼阁式建筑。朱红色的花窗透着些许古朴风范,与楼下的锦江紧紧相依,为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平添了几分古香古色的气韵。

塔子山公园九天楼 得名于诗仙李白诗句


  “锦绣天府第一楼”九天楼坐落于成都市塔子山公园内浅丘顶部,始建于隋末,但不知何时已经湮没。
  1995年,九天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97年落成,其名取自诗仙李白名诗《登锦城散花楼》中“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该楼高达70米,共13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八面形塔状结构,飞檐翘向天穹,顶层以一个大方亭收顶。
  石檐铅黑,高耸流畅,流水般的楼檐上雕以张口的龙首,纤巧的檐尾作龙身,花饰作陪,塔身的青瓦上还有浮雕小龙,瓦下紧叠了朱红的檐帘,十余根楼柱遍体赤红,与石瓦之玄灰相撞,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性,极富中国美学之特色。鸿雁敛翅般的檐角下赫然挂一铜铃,庄严间增添了一份灵动。
  塔楼设计精巧,古代建筑艺术和现代民间建筑艺术巧妙结合,远看似塔,近看似楼,造型新颖独特,享有“塔山揽秀”的美誉。

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取名自晋代左思的名句


  崇丽阁,取自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中“崇丽”二字,以称赞望江楼宏伟壮观、秀丽典雅,因其临江而建,所以当地百姓俗称它为“望江楼”。
  崇丽阁始建于清光绪12年(1886年),一共建了3年,全木穿隼结构,通高27.9米,建成之后是当时成都市最高的建筑。一共四层,一二层为四角形,三四层为八角形,是根据“天圆地方”的思想而建,在全国古建筑楼阁中属独一例。
  望江楼坐落在锦江南岸,古时候四川陆路交通不便,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是水路运输便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久而久之,锦江河道便成了成都的经济大动脉。而在崇丽阁锦江上游方向,则是清代成都水码头的所在地,人来人往。
  在当时,许多人没来过成都,但听说过成都有一座最高建筑叫望江楼,船行驶在河道上,人在船上远远地看到望江楼的楼顶,就知道马上要到成都了。所以崇丽阁曾是成都的地标性建筑。
  如今的望江楼公园茂林修竹、华灯闪耀,黄昏掩映下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更具别致之美,构成了独特的绝美画卷。亭台楼阁,砖瓦琉璃,每一帧画面都是最质朴的定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图片除署名外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