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共振”展览沙龙启幕
“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展览现场。马君豪 摄
回望过去,展望前路,与时代共振。11月26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指导,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泸州老窖特曲60版特约支持的“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开展。展览分为五大篇章,利用图片、文字、报纸版面、海报、视频、AI互动装置、艺术装置,打造一段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长廊,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时代的脉搏与呼吸。
当天,展览首场文化沙龙“蜀地行走”同时拉开帷幕。画家、设计师王亥以“一座城市的回家路”为题,畅谈与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的缘分,讲述修复设计崇德里民居的故事。“建筑与报纸一样,也是承载历史的媒介。我想强调,还过去以未来。只有拥抱历史,才会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展览就是对时光的致敬。”
王亥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小是一名“街娃儿”。“小时候我家在华兴街,离四川日报和邮政局很近,从能识字开始,就经常在两家单位门口的报刊栏看报。”
1982年,王亥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1987年,他前往香港发展,一待就是20余年,直到2012年回蓉定居。
“回来后,我发现崇德里民居不再是我年幼时的模样。”王亥所说的崇德里民居始建于1925年,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曾是著名作家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也是“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所在地,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重要的纪念意义。本世纪初,崇德里民居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留下3个残破不全的院落。
“我感到伤感,因为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的一些日子,都没有了。”于是,王亥决定把仅剩的院落留下来,尽最大努力保留其现状,让时光永驻,让历史凝固在那一刻。“不然我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将湮灭。”
王亥说,时间是不可逆的,所以崇德里不能挪移重建,不能改为仿古建筑。秉持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崇德里90%的梁体建筑被保留。柱、梁、榫头腐朽了,他便削去毁坏部分,再用新的木头嵌补进去。有的房子连瓦顶都没了,他也不打算新添砖瓦,而是加玻璃做成阳光房,让岁月的斑驳痕迹在日光和雨水中肆意张扬。“历史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我不能把真古董变成假古董。今天的崇德里既是老成都,又是国际化。”
低矮的房檐、斑驳的墙体、青灰色的石板、新旧木材拼接的梁柱……如今的崇德里,闹中取静,不失烟火气。每当阳光透过玻璃天窗洒进屋内,时间便好像静止了,恣意奔跑的乡愁与每个踏进此地的人撞个满怀。
“一个城市的回家路”,是崇德里的口号,也是无数人的家园记忆。“记忆是回家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记忆,就回不了家。这里的家是一个精神家园,是由记忆构成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王亥说。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建筑是历史的年鉴。在王亥看来,报刊和建筑一样,都要“还过去以未来”。“所以‘还过去以未来’这句话也同样送给华西都市报。这次‘与时代共振’展览,就让人们很好地重温、感知了过去30年的集体记忆。”在王亥看来,人类只有拥抱过历史,才知道失去历史的可怕,才会更铭记历史,更珍惜当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