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提振内需,必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是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之一,如此庞大的规模传递着一个信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其国内市场的深度。”对于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法国《世界报》网站报道称。
来自129个国家和地区3496家展商参展,45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超800亿美元……14亿多人口不断升级的需求,与来自全球的技术、服务和商品对接,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持续激发。
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超大规模市场的成长形成,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鲜明的印记之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009年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有8个年份超过100%;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内需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经济是一个循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企业有收益,政府有税收,居民就业、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循环螺旋向上。
这是大国经济意义深远的转型——2020年4月,面对疫情冲击下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环顾全球,美国、德国、英国等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时内需结构均表现出“内需主导、消费引领”的特征。
审视自身,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看需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商品零售额位居世界前列,今后还有稳步增长空间;
看供给,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近日著文称,尚未充分激发的总需求,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从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向以国内消费和创新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转变,是一次根本性结构转型。”这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存在的,但并非无法克服。有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以总需求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承压,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矛盾。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逾百日,着眼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接力推出——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印发、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多地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内需提振路径更加清晰。
更多新讯号显现新气象——首破1500亿件!截至11月17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再创新高。连接千城百业、千家万户,小包裹牵动大市场。
首破1000万辆!截至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书写新纪录。7月以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连续4个月超过燃油车。转折与爆发背后,是强大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与超大规模市场的碰撞、奔赴。
新注册15100种!这是前三季度出现的消费新品种。多样化需求牵引供给侧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用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坚定有力。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挑战中成长壮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同向发力,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不惧风雨、改革创新的姿态前进,中国经济活力潜力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加笃定。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