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
  • ·(上接03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上接03版)

  

(四)

  登长城、坐高铁,或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或造访新能源汽车厂,或考察菌菇智能化种植,或体验裸眼3D技术……2024年的中国,成了外国政要的热门“打卡地”。
  各国游客也自五湖四海纷至沓来,感受着中国街巷的烟火气、中国百姓的精气神。从“中国与我想象中不一样”到“中国为何进步如此巨大”,“China Travel”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
  “走,到中国去!”是为发现中国,更是为读懂中国——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感悟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以文明之光映照中国式现代化,这是文明复兴的崭新篇章。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曾树起一座座璀璨夺目的文明高峰,曾有过“万邦来朝”“东风西渐”的光辉岁月,却在近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遭受“外族之侵迫”“外来学说之掊击”的百年劫难。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在新时代中国,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难忘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一位位外宾道出的“中国经验是宝贵借鉴”的肺腑之言,难忘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引发的强烈共鸣……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为后发国家的现代转型、古老文明的自我更新打开了新的想象和行动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两个结合”的“中国方法”启迪着世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气度感染着世界。
  人们不约而同地感慨着:“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也是世界文明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多元现代性”的确证和超越,更彰显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底色。有学者指出,中国等非西方国家通过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形成以后最伟大的变化”,恢复了自我的力量,找回了自我的信心,推动世界文明格局从“西方中心”回归多元并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样的场景在动荡变革的大时代格外温暖人心:
  《红与黑》《茶花女》《三个火枪手》……一本本中译本法国名著作为中国“国礼”重返故乡。中法元首以书会友、东西文明双向奔赴的佳话不断延续。
  水波纹、垂弧纹、折带纹、大三角纹……一件件纹样丰富的中国陶器文物踏上了“回家”路。习近平主席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共同鉴赏、不时交流,“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的共识更加坚定。
  是法国爱丽舍宫里弹起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是中国国家大剧院里奏响的意大利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是“从钱凯到上海”的“中国之船”的世纪回响,是从北京到雅典的古典文明的千年辉映……以文化人、以德润身,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这是一个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老文明在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坚定抉择与毅然担当。
  今日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人类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处理“群”与“己”、天”与“人”、异”与“同”的关系?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价值”提供着思想启迪。
  在风云激荡的世界里,如何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份份植根中华文明厚土的“中国方案”指引着前行方向。
  多次访问中国的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有感而发:中国领导人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新时代中国正响应时代呼唤,以“和合”之道促世界发展。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寄望,中华民族“调和”东西文明而“别创一生面”。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预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
  时光洗礼,岁月积蕴,寄望与预言已成可及可感的新现实。
  这新现实是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更是人类文明的新希望。

(五)

  北京时间12月4日,一份特别的“文化贺礼”让世界更懂中国。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传统节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的吐故纳新、兼容并蓄,恰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辉光日新。
  通过“云上看春晚”“跨国年夜饭”的仪式感,中华文化搭载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车,跃动着奔涌澎湃的时代脉搏,温暖着全人类对“家”的集体记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当我们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看到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的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了“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的深层逻辑。
  我们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礼赞“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敦厚之德;我们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承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之道;我们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表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想追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弘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先人智慧;我们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传递“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和平愿景。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因如此,“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从近代以后“诸路皆走不通”的慨叹到历史学家“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的预言,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我们过去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现在做的仍将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亿万中国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以来“东升西降”“中治西乱”的鲜明对比,雄辩地宣示——
  文明的薪火,接续传承。复兴的道路,矢志不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历史上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往往也创造了引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明。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