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咋演?
“倮倮说春”是桥楼乡独有的春节习俗。王玉贵摄
艺术团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创作的节目:赶年兽。 王玉贵摄
获知“春节”申遗成功消息后,王绍强就开始盘算:作为落下闳老家的民俗文化艺术团,必须搞点新名堂。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老家——南充阆中市桥楼乡,场镇上锣鼓声铿锵,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在家的十几名演员,趁着冬至日这两天稍微空闲,把舞草龙、赶年兽排演了一遍又一遍。
“好久不练,动作生疏了,默契度也不够。”作为艺术团团长的王绍强说,离农历蛇年春节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压力不小。“几个打工的还没回来,几个学生演员也还没放假。”
桥楼乡,距阆中城区40多公里。据考证,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就诞生于此,并在桥楼乡高阳山麓观天测地,研习天文。他远赴长安领衔创制《太初历》后辞官不受,晚年又归隐家乡。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自此,中国有了时间统一的春节。闪耀太空的一颗小行星以落下闳名字命名,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春节老人”。
2010年,阆中市成功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科学院、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纷纷前往“落下闳故里”桥楼乡考察。2012年,当地成立了以传承民间春节文化为己任的“长公文化艺术团”。“落下闳,字长公。我们就取名为‘长公文化艺术团’。”王绍强说,直到去年,艺术团才正式变更为现在的名字——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2022年,社区筹资建起排练室,艺术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挖掘春节民俗,将其变成舞台节目,成为艺术团成立之初的头等大事。
桥楼乡的春节民俗和文艺活动,丰富而久远。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鞭春牛等,都曾是过年时最热闹的存在。但后来,这些表演日渐式微,甚至被网络等取代。
“倮倮说春”是桥楼乡独有的春节习俗,相传有400多年的历史。王玉明和王炳香叔侄俩“继承祖业”,是目前仅有的两名“倮倮说春”传承人。他们的表演原汁原味,不用排练,理所当然成了艺术团成员。
桥楼乡曾有舞草龙的习俗。“那个时候是火把龙,把稻草扎成束,点燃后挥舞。”王绍强说,考虑安全和环保等因素,这种形式已不适合舞台。他走访收集,在原来舞草龙上革新,将竹编和草编有机结合,挖掘整理出“新草龙”样式。砍竹子、划篾条、绑框架,编织龙角、龙眼、龙舌等,扎制一个龙头至少要一个星期。为了把草龙舞动得活灵活现,还专门请来舞龙老艺人传授技艺。
赶年兽,则是艺术团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无中生有”创作的节目。表演生动展现古人在新春年兽来袭时,男女老少驱赶年兽的场景。
如今,倮倮说春、舞草龙和赶年兽成为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的招牌节目,几乎每年春节都在阆中古城表演,多次参加省市农民艺术节和非遗活动展演,更多次登上了央视。
成立12年来,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成员人数始终维持在25人左右。除了表演赶年兽的几名小学生来自桥楼乡中心校,其他绝大多数是镇上的个体户。有卖建材的,有开小卖部的,有开餐馆的,有开诊所的,有驾驶农机的,甚至还有跑摩托车的……
人手有限,团里大都是一人身兼数职、分饰多个角色。平常排练和表演节目,都是在春节“黄金期”,自家生意难免有耽误。表演只有“象征性”的一点补助,但至今没有一人因待遇问题而放弃退出。
“大家就冲着一份责任。”桥楼滩社区支部书记王加常说,哪怕再难,也要把桥楼的春节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桥楼滩社区干部也是艺术团的中间力量。“一名社区副书记、两名副主任、一名监委主任,还有两名居民小组长,都是艺术团的演员。”王加常说,搞群众文化,干部带头参与才有号召力、说服力。
农历蛇年春节就快到来,为了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10多天前,桥楼滩社区和艺术团就开了动员会,歌舞节目编排也随之展开。
“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们很可能要参加古城展演,节目品质必须提升。桥楼作为落下闳故里,我们策划了除夕夜篝火晚会、大年初一上午游街拜年和下午舞台表演。”
尽管还有艺术团成员在外地打工,等一段时间才能赶回来,小学生演员也要放寒假后才能加入排练,但王绍强对春节节目的准备,充满信心。
王玉贵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