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22卷1600万字《巴蜀文化通史》出版
  • ·音乐跨媒介出圈,2024年你单曲循环的是哪首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渝70多位专家组团攻关15年

22卷1600万字《巴蜀文化通史》出版

12月24日,嘉宾为《巴蜀文化通史》揭幕。 张杰摄

历时15年编撰,《巴蜀文化通史》正式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供图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2月24日下午,由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对外宣布,作为川渝两地学术界研究巴蜀文化集大成之作,《巴蜀文化通史》正式出版,面世亮相。
  《巴蜀文化通史》的总序中,该书主编之一章玉钧提到,该书是“巴蜀文化”概念提出八十多年来“首次大的学术集成”。“在全国已出的各种区域文化通史中,当属编撰体例新、时间跨度长、内容浩繁的一部。”

  历时15年终成稿
川渝70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参与

  《巴蜀文化通史》全书共约1600万字,22卷28册。其中包括《通论卷》(谭继和著)、《农业与水利文化卷》(彭邦本编著)、《工商文化卷》(张学君著)、《城市文化卷》(何一民等著)、《建筑文化卷》(庄裕光著)、《交通文化卷》(蓝勇等著)、《民族文化卷》(赵心愚、杨铭等著)、《移民文化卷》(陈世松著)、《哲学思想卷》(蔡方鹿、刘俊哲、金生杨著)、《史学卷》(粟品孝、周鼎、李晓宇著)、《文学卷》(邓经武著)等。
  《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工程是四川省西部文化强省建设重点支持项目,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及国家出版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编撰工作于2006年启动,至2020年全面完稿,历时15年。这项文化工程是川渝合作的成果,两地七十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倾力参与。编委会阵容强大,成员有章玉钧、林向、胡昭曦、贾大泉、谭继和、万本根、陈玉屏、罗鸣、沈伯俊、彭邦本、向宝云、王素、舒大刚、邓经武、赵振铎、李明泉、王毅等人。
  

以“三通”为编撰理念
既是文化集成,更是学术创新

  总序中还提到,整套书很好地处理了“集成”与“出新”的关系,“我们力求做到既是文化集成,更是学术创新。‘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这是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进程。”
  书中有较多突破和出新。总序中提到,过去关于农业与水利、工商、交通、建筑、城市等的论著,容易停留于物态层面,罕有从文化学角度和宏观视野对其全过程深入探讨之作;这次研究标明以“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交通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为对象,注重深入文化层面进行阐释,且着意探讨长时段历史中这些物质文化变动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演进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这些往往是以前研究论著较少触及的。有关交往文化的几卷,注重聚焦于民间大众,关注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运用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方法,见解新颖,地域文化味浓厚。
  总序指出,“三通”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编撰理念。“我们把历时态的‘纵通’、共时态的‘横通’与跨文化、跨学科的‘会通’,合在一起作一些新的阐释。世界是通的,大历史是通的,大文化是通的。文化史的发展,本来就涵盖着纵向的全过程、横向的多层面、跨文化的多领域。通向历史本真,揭示历史本体,是‘三通’追求的目标。”

专家观点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创性之作 

   出版座谈会上,四川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姚乐野说,从共时性的维度看,《巴蜀文化通史》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创性之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域文化通史方兴未艾,纷纷涌现。相比之下,《巴蜀文化通史》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体例最精。全书从物态文化、交往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的结构,创新体例,成为一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卷帙浩繁的巴蜀文化巨著,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套《巴蜀文化通史》,正是巴蜀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积累、近百年探索之后的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的学术集成。”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王毅认为,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代学人近百年努力成果丰硕,但却鲜见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整理。“这部巨著比其他通史更多更好地使用了四川近百年来考古材料,所呈现的巴蜀文化面貌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