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西龛第18号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巴中市文保中心供图
“你看,《中国美术史》对我们巴中的石窟进行了多次介绍,还大量使用了巴中石窟的飞天、造像等照片。”巴中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保中心副主任冯亮一边翻看着《中国美术史》,一边骄傲地向笔者介绍:“我们巴中的石窟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先生曾盛赞巴中石窟:“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从空中俯瞰巴中城区,在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分布着四处石窟,并以方位命名为东龛、南龛、西龛、北龛,形成了“四龛护城”的格局。四龛,既见证了巴中历史上的荣辱兴衰、风霜雨雪,又正在见证着巴中走向更好的未来。
“遍览国内众多城市,周边有窟龛甚至有四龛的很多,但是像巴中这样,在一座城市明确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命名,形成‘四龛护城’格局的非常罕见。”冯亮说,石窟历经一千多年之后仍矗立在此,是巴中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幸存者。
据了解,东龛位于巴中城东插旗山下,原有佛教造像24龛200余尊。
南龛位于巴中城南南龛山腰,分布在长324米、宽40米的崖壁上,占壁面积13680平方米。现有造像176龛、2700余尊,题记15幅,碑碣79通。
西龛位于巴中城西2公里的西龛山,现存造像91龛、2123尊。西龛第21号龛侧有“检得大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造前件古像”题记,是巴中石窟现存最早的题记。
北龛位于巴中城北北龛村,分布在长100米、高约8米、距地高1米的石壁上,分布面积800平方米,共有造像34龛348尊。
据巴中市文保中心石窟寺保护科负责人刘南方介绍,这些石窟始凿于隋、盛于唐、续刻于宋元明,清代已有大量雕凿。“巴中石窟艺术经由米仓道从西安、洛阳‘两京’传入巴中,大多为盛唐开凿,与当时经济社会繁荣和佛教文化的盛行密不可分。”
从巴中石窟现存最早的题记(公元609年)算起,距今已有1415年。这些石窟作为文物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历经了千年风霜雨雪之后,正在一天天变老,因此,保护迫在眉睫。
据了解,巴中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下设文物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等4个专业委员会,组建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重要工作的统筹研究、协调解决、督促指导,全面加强全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同时,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点位责任制”,落实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末端五级点位职责,完善分级负责、巡查看护、全员培训、报告预警、群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窟檐、监控、消防站等安消防设施。确保文物安全响应及时、处置迅速。
石窟的保护,不仅需要政策保障、制度架构,更需要每一个巴中人自觉行动起来做石窟的守护者。在刘南方身上,我们看到了巴中人的精神觉醒。
2015年,身为四川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的刘南方,回到家乡巴中做起了文物保护工作。谈到自己当年的选择,他直言:“我是巴中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回到巴中既能为家乡文物事业贡献一点力量,又能发挥专业特长,从事自己选择的事业,何乐而不为!”
石窟作为文物,集建筑、雕塑、书法、绘画于一体,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极高的文旅价值。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让石窟在新时代发挥应有价值,焕发新机。
据了解,巴中立足“四龛”环绕巴城的独特人文景观,研究阐释石窟文物与城市发展关系,提炼“四龛护城”文旅IP,以“四龛”为重点,串珠成链打造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积极融入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推出巴中石窟文物主题游径,打造在全国具有辨识度、专有性、唯一性的“四龛护城”文旅品牌。
“四龛护城”文旅品牌打造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环境提升,已免费开放北龛石窟,与已作为AAAA级旅游景区的南龛石窟一起,招徕热爱历史文化、石窟文化的游客,全市石窟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同时,巴中全市人文社科、文物博物领域科研机构共开展科研课题16个,包括状况研究、考古调查、专题研究、“四龛护城”品牌打造、与城市发展关系等,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阐释巴中石窟的价值和特色。
近期,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国内石窟保护研究机构纷纷到巴中考察交流,积极开展南北方石窟艺术的研究阐释,合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 (罗轩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