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华西都市报给了我人生一笔巨大财富
  • ·我与华西都市报的故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与华西都市报的故事

  

□李昌平


  我是华西都市报忠实读者。30年来,坚持阅读该报文化、教育、体育方面的报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纸质媒体遍布机关团体和大街小巷。纸媒,几乎是人们知晓天下事和了解身边事的不二选择。
  去街头报刊亭买都市报,坐茶馆“弹三花”看都市报。之后,素不相识的茶客围绕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大发议论、慷慨陈词,甚至不惜争得面红耳赤,这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喜欢观看体育赛事、浏览赛事报道。1994年4月17日,甲A联赛首场比赛,四川全兴队在主场一比一逼平实力强大的“十冠王”辽宁远东队。第二天,《足球报》《体坛周报》《成都晚报》早早售罄。那时,球迷们很希望当地媒体多报道一些全兴队训练、比赛的趣闻趣事。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作为国内首张都市报问世。该报关于文化、教育、体育方面的报道,不仅范围广、内容多,而且有特色、逗人爱,尤其是足球赛事报道,很受读者欢迎。
  华西都市报创办30年来,坚持创新发展,获得无数殊荣,大奖拿到手软。如今,更是融媒体时代弄潮儿,成为全国同行业翘楚。
  2006年,我在绵阳工作,职责之一是为教育界服务。绵阳教育体量大、质量高、包容性强。那时,“教育产业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讨论是热门话题。为厘清发展思路,实现绵阳教育可持续发展,当年7月,我们邀请华西都市报教育周刊负责人率一众记者到绵阳,全面考察教育事业发展。
  经过深入考察,借鉴省内外教育发展成功经验,结合绵阳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绵阳教育发展的理念、思路与举措,华西都市报用16个整版予以报道,旨在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全社会监督。
  比如,大家认为,“科技城也是教育城,绵阳教育必须坚持并实现大发展的方针。”“教育是公共服务、民生福祉,绝不能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又比如,绵阳提出,“教育发展总体思路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领先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当年,绵阳市委、市政府下发教育强县建设指导性文件,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在绵阳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年,西南财大天府学院、西南科大城市学院、川音绵阳现代艺术学院落户绵阳,绵阳中医药学校、江油幼儿师范学校相继升格为专科学校;烹饪学校、技师学校、农业学校、三台刘营职中等一大批职业学校生源火爆;南山中学、绵阳中学、三台中学、江油中学、安县中学、科技城中学等“国重”稳中有进,区市县高中教育竞相发展;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得到资源整合、对口帮扶、政策支持。绵阳成为四川教育发展高地,引得无数外地学生和家长纷至沓来。
  这一切,离不开华西都市报的献计献策与鼎力相助。
  2011年,是我在甘孜服务的第五年。甘孜山川秀美,资源富庶,唯独教育土壤是那样的贫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甘孜州政府副州长毕世祥同志特别热心教育,他经常以“最好的虫草在课堂上”来循循善诱,教育引导莘莘学子。甘孜州决心举全州之力把教育搞上去,当年,邀请华西都市报教育周刊负责人到甘孜专题调研教育发展。
  通过专题调研,大家认为,“强州必先强教”。提出甘孜教育“两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并帮助甘孜州完成教育提质增效制度性设计。同年,州委、州政府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全州动员大办教育,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甘孜教育发展从此迈入快车道。
  近年来,灿烂的教育之花已经结出丰硕的人才之果,甘孜州本土学生连年考入国内知名高校。2018年,从康定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泸定县岚安乡寒门学子王志龙就是典型例子。
  这一切,也离不开华西都市报的深切关怀和精心指导。
  回首与华西都市报的过往,那些与它相伴的岁月,它如同一位忠实的伙伴,用文字和报道传递着力量、智慧与感动,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都能精准地切入,给出富有建设性的助力。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华西都市报会继续秉持初心,在融媒体浪潮中续写辉煌。而我也将满怀期待,继续见证它与更多故事的精彩交融,愿这份因报结缘的情谊永远熠熠生辉,长盛不衰。
  (作者系第十二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