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寻找彰显创造性的写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寻找彰显创造性的写作者

2024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榜单发布

王蒙 单三娅 摄

莫言

邱华栋

梁晓声

余华

麦家 柴利增 摄

李修文

罗伟章 张杰 摄

陈年喜

蔡崇达

  1月8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2024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作家’”评选结果揭晓。上榜作家分别为:王蒙、莫言、邱华栋、梁晓声、余华、麦家、李修文、罗伟章、陈年喜、蔡崇达。
  此次评选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列出2024年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和华西都市报“当代书评”栏目报道推荐过的优秀作家名单(尤为看重2024年的文学成绩亮点),然后综合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三位专家的评审意见,评选出十大作家名单。
  在一个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人类生活、生产的时代,写作的定义也正在发生变化。作品要想立足于世乃至流传下去,仅仅提供信息已远远不够,而要充分彰显出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且,卓越的写作,往往还会对促进我们生活使用的语言活力作出一定贡献。

王蒙


  自1953年以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创作生涯至今,王蒙的创作生涯已逾70年。如今已年过九旬的王蒙,每天健步走至少6000步。强健的体魄,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帮助他在耄耋之年依然位列“文学一线劳动力”的一员:不断有新作出炉,彰显出艺术创作的强大生命力。2024年,王蒙的中篇小说《蔷薇蔷薇处处开》发表在《十月》杂志并出版了合集。小说《高雅的链绳》发表于《当代》。新版《在伊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25年首期《花城》上将有他的中篇小说新作《夏天的念想》,2025年,他还要再访他曾经生活过16年的新疆。

莫言


  从2012年至今,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了12年多时间。如今70岁的莫言,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保持学习的好奇心,保持汲取营养的求知状态。他写剧本、写书法,带文学博士生,培养青年作家、做公益慈善,成绩斐然。来到互联网时代的莫言,越来越找到自己与年轻人交流的节奏和感觉。他学“年轻人的土味情话”,还会偶尔在个人公众号上“来给大家唱一段”。除此之外,莫言与书法家朋友王振合开了艺术公众号“两块砖墨讯”,定期分享他的旅行故事和艺术心得。2024年,莫言出版了散文集《不被大风吹倒》,向年轻人讲述他的成长故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2024年5月,莫言创作的剧本《鳄鱼》在苏州湾大剧院全国首演,反响不俗,向他心心念念的“成为剧作家”又迈出坚实一步。

邱华栋


  邱华栋是一位文学多面手,涉猎广,肯努力,也是一个高产作家。上世纪80年代,作为文学少年的邱华栋,因文学特长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他写诗也写非虚构,做文学批评也出长篇小说,对文学多个领域彰显出充沛的热情。2024年,他先后出版文学评论《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和长篇小说《空城纪》。尤其是积三十年文学积累之功所写的长篇小说《空城纪》,浓墨重彩以虚构的艺术写西域古城,称得上是他多年艺术能量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龟兹、高昌、尼雅、敦煌……六座西域古城在故事中复活,一座座废墟还原成宫殿城池,一个个人物从史书、壁画雕塑中走出,让人似乎能听到历史深处那些脆薄的窸窣的声音。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直观感受到邱华栋从始至终饱满的写作能量。

梁晓声


  从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算起,梁晓声的写作已经持续了42年。从《今夜有暴风雪》到《人世间》等,他的经典作品家喻户晓。他的笔触始终指向现实生活,书写不同的他者的命运。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后,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都成了追剧主力。在梁晓声和一代代东北作家笔下,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故事和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不断走进大众视野,并通过影视化出圈。2024年,梁晓声出版随笔集《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这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从中可以看出75岁的梁晓声对时代和社会持续深入思考的能力。

余华


  网络上的“余华热”已成为一个显眼的文化现象。超级畅销书《活着》,给余华带来庞大的读者群。而且余华善于敏锐地捕捉时代情绪,观点犀利深刻,并且给予精准、幽默的表达,在互联网时代更能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有很好的“网感”。在各种对谈、节目中,余华频繁提到他的朋友史铁生,并表达自己对老友的深切怀念。这种动人的情谊也触动着很多人。2024年,余华的四部著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错误》《我胆小如鼠》《女人的胜利》由读客文化再版。在最新推出的散文集新作《山谷微风》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麦家


  十多年前,麦家从工作多年的四川回到家乡浙江,在杭州定居。随着现实生活的地理位移,麦家的文学世界也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从涉及阴谋、战争、天才的“谍战”文学,转移到以童年、伤害、和解为主题的故乡书写。不管题材如何变换,麦家的作品总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词语绵密、斑驳缠绕,带读者进入故事的深井之中,窥见灵魂的幽暗与丰盛。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把小说写得好看,又抵达了文学的高度。不论是特情题材的《暗算》《解密》等谍战作品,还是他近些年转型写故乡,拿出的新作《人生海海》《人间信》,都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世界里面有他的现实人生命运痕迹。2024年,麦家经典小说《解密》被搬上大银幕,让人再次看到其文学世界在岁月中绵延的强大生命力。麦家关于文学和人生的演讲也在网上广为传播,鼓舞了很多人。

李修文


  李修文的散文很有特色,带有强烈的个人文体色彩。比如《致江东父老》《山河袈裟》《诗来见我》等在业内口碑甚好,其中《山河袈裟》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此外,李修文做编剧,做电影监制、文学策划等等。2024年5月7日,李修文的长篇小说《猛虎下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今天,我们的生活面临着种种挑战。当面对现实生活的难题,绝地逢生、迎难而上还是束手就擒?这是《猛虎下山》中主人公刘丰收的人生关隘,也是每个人人生中都必须穿过的命运窄门。

罗伟章


  罗伟章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作家。二十多年前,他辞去达州稳定的工作跑到成都当“蓉漂”,走上专职文学写作的人生路,至今出版了包括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世事如常》《谁在敲门》以及“尘世三部曲”(《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等,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风和微风》,长篇非虚构《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等等,在文学评论圈享有口碑。2024年7月,罗伟章在《收获》上发表最新长篇小说《红砖楼》,以荒诞现实主义风格,写了一群聚集在“红砖楼”的当代作家的故事,彰显出罗伟章对生活世界精准的艺术提炼和表达能力。由于罗伟章在乡土题材小说上深耕多年,成绩卓著,写当代城市知识分子的《红砖楼》发表后,让很多评论家惊喜,认为这是“罗伟章在自己的写作版图上,不管是题材领域还是审美视野上,都是一次开疆拓土的强劲突破”。

陈年喜


  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人陈年喜,常年在外打工,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坚持文学写作30余年。201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炸裂志》,一度脱销,多次加印。之后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非虚构类作品。在外漂泊多年,近年回到家乡陕河的陈年喜,开始用文字叩问生命来处,开启了一段对故乡和根脉的文字探寻之旅。2024年,这些文章结集成《峡河西流去》正式出版。他受邀做客浙江大学图书馆,面对“00后”大学生们,作了一场主题为《文学是个体和时代的载体》的演讲。2024年8月,陈年喜出现在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中,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他的人生和文学故事,再次被众多人热议、传播。他讲述的故事艰辛、沉重,但语言通透、态度豁达,让很多人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蔡崇达


  蔡崇达的写作堪称是近些年来文坛的一个现象:自2014年出版散文集《皮囊》后,蔡崇达陆续创作了《命运》和《草民》,三部作品被称为“金色故乡三部曲”,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据出版方透露,“金色故乡三部曲”销量突破600万册。2024年11月,《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节选)在《人民文学》杂志首发,随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全文单行本图书。在这篇小说中,“孤单”的叙述者,在家人情感的温暖底色之上,与性格各异的小动物们一同作为主人公,成长、生态、光景一体化在故事里,对阅读来说有治愈效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和出版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