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人类非遗再添中国文化瑰宝。春节在国人心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春节以前不叫春节,甚至差点被废除……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通
常用来指收成。《说文解字》中称:“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
过年最早的起源是原始的丰收祭祀。每当农作物丰收,人们便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敬神灵以表达敬意与感激,祈求来年再次丰收。在那时,“年”成为人们最向往的日子。
春节最初来自岁首的概念,反映了自然时空
的新旧交换。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后,以建寅月为岁首,而岁首之月为历法的基准点,被称为“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
其实,正月初一在古代并不叫春节,而叫元旦。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在古代,“正月初一”常用元旦、元朔、元日、新元、新正等词代指。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夏历(农历)正月第一天被定为岁首。早在宋代,古人就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视为新年第一天。“元”是开始的意思,“旦”的意思为早晨。
历史上,春节差一点被废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力推广公历新年,倡议把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1928年,激进的民国政府决心“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然而,春节这样的民俗,事关中国人根本的精神认同,是不可能被废止的。到了1934年,当局停止强制废除阴历,民众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年了。
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随着海外华人增多,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