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基地的“小世界”:
建昆虫屋的稻草材料。
建昆虫屋的竹子材料。
建昆虫屋的木屑材料。
昆虫屋功能示意图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昆虫屋
正进入巢室的切叶蜂
说到成都,大家会想到圆滚滚的黑白精灵大熊猫。说到看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就是来蓉游客必“打卡”之地。但是,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可不只有大熊猫。为了保护昆虫这类微小生灵,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它们精心搭建了昆虫屋,吸引和保护这些自然界的“小工匠”,让大熊猫的家园更加生态、多样和平衡。
昆虫虽小,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帮助分解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还是许多鸟类和小型动物的食物来源。
其实,昆虫屋的设计理念源自对自然生态的深入洞察。昆虫屋采用空心竹、木屑、稻草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是为昆虫提供繁衍、栖息及越冬的场所。这些材料不仅对昆虫友好,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解,回归自然循环。
大多数昆虫屋由多个独立区域组成,以满足不同昆虫种类的特定需求。昆虫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尤其是在冬季为昆虫提供庇护或栖息场所。
例如,成簇的空心材料如空心毛竹、钻孔的原木是切叶蜂等独居蜂良好的筑巢地点。在繁殖季节,切叶蜂会把一片片切下的圆形树叶塞进空心材料中组装成桶状巢室。而木屑和稻草等多孔且柔软的材料能容纳草蛉等昆虫,并为它们提供产卵和栖息的环境。
昆虫屋的存在,不仅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贡献了力量,也让游客在观赏大熊猫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昆虫世界的奇妙。
作为一种科普宣传方式,基地工作人员期望昆虫屋成为启发游客环保意识的起点,让游客通过观察昆虫屋、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科学知识,明白真正的昆虫保护,归根结底在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
下次再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别只顾着“追花”望叶”,还可以多留心脚下、身边,说不定就能在某个角落,发现基地留给大家的小小“彩蛋”。
大熊猫是典型的“伞护物种”。
几乎每一处大熊猫栖息地,都与中国最重要的特有物种分布中心相重合。中国很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动物,都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中。
比如,大家熟知的大熊猫伴生
伙伴就有金丝猴、扭角羚、小熊猫、黑熊、红腹锦鸡,以及竹子、杜鹃、珙桐等。
这意味着,每当我们向大熊猫等“伞护物种”保护投入力量的时候,还
可以同时庇护其他同域分布的物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于婷图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