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牛钰
95后“钢腿女孩”牛钰,是本届最年轻的四川省人大代表之一。
参加马拉松的牛钰。
牛钰荣获第二十五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作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即使已不是第一年履职,牛钰依然会在大会开幕前紧张到睡不着觉。在这位出生于1997年的女孩身上,有着太多的关键词。例如,本届最年轻的人大代表之一,在“5· 12”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后骄傲奔跑的“钢腿女孩”,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春游哥哥”……
人们总会将目光聚焦到她身上。2023年年初,刚公布她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时,相关信息登上热搜,此后,牛钰每年提交了什么建议、说了什么话,都备受关注。
在牛钰看来,关注背后,更多是在面对两会这样一件全省政治生活的大事时,大家对于年轻代表委员们的履职期待。对此,每年省两会前,她会提前半个月就不再安排别的工作,沉浸式修改完善自己的上会建议;也习惯在紧张与兴奋交织的心情中,等待走进锦江大礼堂的时刻。她将这种心情概括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也体现在她的建议中。这几年,她的建议都聚焦残障基础设施建设,但细究下来,也有些许改变。
“应该是每年建议的切入角度越来越细。”1月7日,记者见到牛钰时,她的笔记本上满是笔记和修改痕迹。她透露,今年自己的建议,将围绕穿戴假肢的残障人士,如何在配合机场安检的前提下,能更加便利通行。“我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说立刻就要解决。我只是想,能够先让大家意识到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需求,再慢慢推动解决。”牛钰说。
看见山,再挪开山——对此,牛钰充满信心。
和往年一样,牛钰今年的建议,依旧来自账号里的上万条留言。
“上万条只是筛选后的数字。”牛钰说。全网拥有近500万粉丝,牛钰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条留言。她会认真将留言中提到的问题或建议,提炼成关键词记录下来。若是有重复的内容,她就在相关关键词后画“正”字统计,“正”字越多,就说明情况越具有普遍性。在留言中,很多网友都提到在机场过安检时,穿戴假肢的残障人士会遇到各种不便。例如,为了防止携带违禁物品,大多数机场会要求将假肢脱下来检查。
“首先,我们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和配合安检,但是在尽可能的前提下,呼吁能对穿戴假肢的残障人士群体有更多考量。”2024年夏天,牛钰专门记录下自己的飞行感受。“例如,当时我的大腿肿胀,脱下假肢就很难穿回去。还有安检的地方很远,我们要走很久。上了飞机后,想上厕所很尴尬等。”
更进一步地,牛钰搜集了国内外有机场已经可以不脱下假肢使用安检仪器进行检查。对此,她又专门去体验了一次。而在此次省两会开幕前,她正在对这种安检仪器的使用情况、国内机场相关的绿色通道和规定进行搜集,以便进一步完善建议。
足够的调研,扎实的案例,将建议尽可能完善修改到提交的最后一刻,这是年轻的牛钰在面对如何履职时,自己觉得应该具有的态度。
“知道自己被选举成为省人大代表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该怎么做。”原本,牛钰觉得自己的留言区是一个“树洞”,无数残疾朋友在这里倾诉烦恼。她习惯了安慰和加油,但当在提笔完成自己的第一份建议时,她发觉,她还可以做得更多。
“他们切身讲述的那些困境和烦恼,就是无障碍建设中可以被关注到的地方。”顿了顿,她补充道,“当然,也有我们切实感受到的改变和欣喜。”
在牛钰庞大的数据统计中,她发现了很多新的趋势。
例如,大家在谈到无障碍建设时,提及的场景越来越细,有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愿意走出家门,面对镜头。再例如,残健融合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有粉丝跟我分享,当她发现很多残疾朋友外出旅游的不便后,专门开了一家方便残疾游客使用的民宿,并提供全流程的无障碍旅行。”
牛钰问这个女生,为什么愿意花大力气去做这些事。这个女生只回复了一句话,“因为他们应该看见想看见的风景。”
“改变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推动实现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类似讲述,让牛钰在谈到自己今年准备提交的建议时,觉得先被看见是重要的第一步,然后再是改变,当然,她充满信心。
这样的信心,也是在她的履职中逐渐积累的。
“我的第一份建议,现在想想,真的太过宽泛。就是提到要加快无障碍建设,但是如何加快、哪些领域,都没有提到。”第一年履职时,牛钰反复阅读了《怎样当人大代表》《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导读与释义》等新代表需要阅读的书籍,对于履职的诸多感悟,也在实践中被具象。
此前,在一次相关会议中,牛钰听到一位视障人士讲述自己因为无法通过APP上的人脸识别,而冒着高温去实地办理业务的经历。
“主要是眨眼未通过。”牛钰补充道,此后,她通过调研发现,这个“困”在人脸识别系统里的人群,还包括面部毁容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心智障碍患者等等。
接着,牛钰翻阅了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其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逐步符合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和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
基于此,在当年,牛钰就针对如何对相关APP进行无障碍改造,进一步扩大网站和APP无障碍覆盖范围提出建议:网络视听化的无障碍。事实上,牛钰一直和残联、学界、诸多残疾朋友都保持紧密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被她翻来覆去地学习。在她看来,无障碍建设分为物理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而在一年一年地不断完善中,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群体被看见,也不再是“被藏起来的群体”。
对于履职越来越有方向的牛钰,也不断累积着自己的难忘时刻。
例如2024年,她关于扩大残疾人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建议,就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回复中谈到,“积极采取举措,大力推进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人职业技术能力和水平”。
这句话让她很兴奋,她说:“被看见,然后再改变,任何事情不都是这样推动进步的吗?”
其实,牛钰总是一遍遍告诉身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在关爱中长大,幸运地拥有了重新奔跑的力量,幸运地依然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也因此,她觉得自己在关于如何让残障人士生活更美好的建议中,也收获着自己的成长。
她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锦江大礼堂,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的震撼。“我们取得的发展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非常来之不易。我所关注的领域,是其中的组成之一。”牛钰说。
接下来,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履职,也让这个年轻的女孩有了更广阔和更细微的视角。
在她看来,曾经的自己在家庭的呵护中长大,特别是在受伤之后,她受到来自各方的关心,有过错觉,觉得这些爱都是理所应当的。后来,她跑马拉松、出书、做自媒体,影响着别人,也改变着自己。在习惯了以我为视角的成长后,她成为了四川省人大代表,这时候,牛钰开始意识到,她不再代表着自己一个人。
“我是年轻一代的人大代表,也是残障人群的代表。我的言行、建议,都要更好地发出他们的声音。”牛钰说,但这还不够,在一次次的小组会议中,牛钰听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声音,“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个群体只是当下时代中的一个部分,我们聚焦自我,也要抬头看到更多人。”
牛钰会将身边其他代表的故事分享出来,乡村振兴中的一线人员、追求梦想的同龄代表、持续关注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只有在见到别人生命的广阔之后,好像才更清楚自己还需要再去完成一些什么。”牛钰说。
无障碍建设无小事,这是每年牛钰都会说到的一句话,围绕着这个领域,她不断调研、对话,积累材料,一点一滴补充自己的建议,也见证着这句话的落地落实。不过,用她的话来说,她还有一个终极梦想:“就是希望安装假肢能够全面进入医保范围。”她调研过,发现无力支付假肢费用的残障人士依然不在少数。
尽管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牛钰仍充满信心,她依然是那句话,“先被大家看见有这个问题,然后再去推动,或许会用很久时间,但是,总走出了第一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刘雨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