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界的“妙手回春”
王培波的锔瓷作品。
王培波正在修补瓷器。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民间的这句俗语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手艺,过去的人勤俭持家,瓷器打碎了请锔匠修复一下还能继续用。
锔瓷、包口、镶嵌……61岁的王培波小时候跟着姥爷和舅舅修补锅碗瓢盆,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锔瓷技艺。在他的手中,一件件碎瓷器在叮叮当当的声响中“破镜重圆”,也让情感和记忆得到延续。
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培波也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春节前的文化活动中,他走上街头摆摊设点,让更多人了解锔瓷。过完大年初五,他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的锔瓷工作室也开门迎客,“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让锔瓷文化不只活下来,更要火起来。”
王培波是山东人,来成都快20年了。年轻时,他从事外贸工作,前些年开始重拾锔瓷这门手艺,“家里的器皿坏了就做点修补。”渐渐地,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的这项技能。
“小时候看他们修复的,都是锅碗瓢盆这样的生活用具,锔钉比较大,工具也不够精细。”王培波说,以往,这样的锔瓷工艺被称为“常活”或者“粗活”,更多是考虑实用性。而现在做的,称得上是“秀活儿”,与时俱进地考虑了审美价值。
要在薄薄的瓷器上凭手感去钻孔,这门手艺精细复杂。过去几年,王培波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年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天。凭借一双妙手把残缺变成美,他修复了上千件瓷器。春节前,他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全国各地的客人寄瓷器过来,我想着年前给人做好寄回去。”
记者探访之际,王培波正在给一个霁红色的杯子做包口。在橘黄色的灯光下,他的眼睛盯着手上的杯子,专注地在修补之处抛光打磨,不一会儿,杯子焕然一新。
在这间工作室,到处陈列着王培波的锔瓷作品。有一排完整的小陶壶,上面镶着梅花、兰花等图案,灵动雅致;一旁的大瓷瓶上停着一只振翅欲飞的蜻蜓,与瓷瓶本身的花卉图案相得益彰,为花瓶平添了一份生气……
送过来的瓷器,有的价值不菲,但更多的是普通物件。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位客人找过来,拿来一个给鸟喂水的器皿,小小的,很精致。“这个价值不算高,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用久了有感情。”王培波说。
过去几年,王培波在修补瓷器的过程中也见证了许多暖人心扉的瞬间。他拿出一个花瓶,上面印着竹林七贤的图案。这个花瓶,王培波专注地修复了近一个月,打了270个锔钉。花瓶的主人是一个80多岁的彭州老太太,地震时花瓶摔碎了,了解到王培波会锔瓷后,她专程找过来。“这是她家里流传下来的,意义很大。她说,想修补好了留给孩子,让孩子看到花瓶就能想起她。”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一件瓷器坏了拿来修补,有的是因为价值比较高,更多的还是久了有感情。”在王培波这里,破碎的瓷器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通过他的手艺,让这些物件的记忆和情感得到了延续。
修复瓷器,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平常人看来枯燥又漫长,但对于王培波而言,这几个小时有趣又短暂。“专注下来,就不会觉得时间长了,这些时间我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乐在其中。”他说。
捧瓷、定位、打眼、上钉、勾缝……锔瓷的五个工序,每一个环节他都做得小心仔细。在工艺上,他也做了不少创新,将锔钉、锔片材料从原来的锡、铁、银等改为了铜,如此一来不仅可承受的拉力变大,外观光亮也有了提升。同时,锔的手法突破了单一使用锔钉的局限,他独创的“编织”和“错金”两种手法,使锔瓷作品更具审美化与艺术性。
2019年4月,在成华区的积极扶持下,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在二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底,工作室迎来升级蜕变,扩展到120余平方米。如今,工作室不仅可免费参观,也是学徒们学习技艺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这门技艺,王培波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录制发布关于锔瓷技艺的短视频,名字就叫“守艺人”。他说,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对锔瓷感兴趣,愿意学习并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锔瓷文化不只活下来,更要火起来。”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