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特别报道-
A9特别报道
  • ·办一场属于全村人的村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办一场属于全村人的村晚

1月26日晚,洞磬沟村的村晚在热闹中展开。

1月26日中午,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吃团年饭。

村民围坐在一起,讨论村晚活动的细节。

  岁岁年年烟火味,碎碎念念人间事。2025年的“人间事儿”栏目,就从身边浓郁的年味开始讲起。
  南充市仪陇县洞磬沟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安静地藏在丘陵褶皱之间。平时,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孩子留在平静的生活中。当春节临近,鞭炮响起,炊烟袅袅之间,一场170多人参与的团圆晚会,热闹了整个村庄,也氤氲起关于家乡、关于圆满的完美时刻。

村里的年味


  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晚上,在洞磬沟村周家祠堂前的空地上,这或许是大多数村民第一次以家庭为单位走上红毯。
  “这是我们的村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总共有超过170人参加。”作为活动的发起人,“95后”周建康形容,这是一件全体村民参与、史无前例的大事。
  最初,活动场地需要扩大。于是,老人们拿着镰刀,拖着割草机,扛着铁锹来到祠堂前的空地上;年轻人出力,开着挖掘机,割草、搬石头、平地;小孩们排成一列,蹦蹦跳跳负责捡垃圾。全村老少齐上阵,一点点拓展出一块平整的空地。
  天微亮,鸡打鸣,1月26日一大早,全村人在这片共同整理出的空地上开始布置。
  ——洞磬沟村持续一整天的热闹就从这里展开。
  家家户户几乎把能用上的东西都搬到了现场。卖李子剩下的木托盘搭成舞台,巴掌大的红灯笼、气球,绑在路边的枝桠上,锄头、竹编簸箕等各种农具成为装饰。
  下午,一场20多桌的坝坝宴在全村人的努力下展开,到了晚上,村里老老少少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
  节目都来自村民。老奶奶们表演了最得心应手的广场舞,返乡的年轻人兴致高了冲上去就开始高歌,到了后面,因为所有人热情高涨,原本定好的节目都乱了。
  这就是属于洞磬沟村的聚会。或者再具体一点,是并入洞磬沟村之前,还叫做常家营村的35户村民们的团圆饭。
  周建康忙碌在这些热闹的中心。这位消瘦的年轻人,几乎是洞磬沟村所有活动的“策划人”。线上,他是网红博主“建康啊”,用短视频记录着自己回村5年的点点滴滴。线下,村里人对他竖着大拇指,说他“是全村的希望”。
  仅仅1月,在周建康的组织下,村里先是举办了第一次元旦晚会。接着,企业志愿者在节前来到村里做服务,同时他几乎每天晚上还在直播销售农产品,并兼顾筹备这场盛大的聚会。
  “超级无敌累。”顿了顿,周建康轻快补充道,“但是忙得很开心。”在他的记忆里,乡村年味要更浓厚些。到了正月,外出打工的人们会陆续回来,大包小包的行李往堂屋一放,邻居们就聚上来,听他们说着外面的世界。
  “今年我们商量了很久,怎么让村里的年味更浓。”周建康很开心,因为他觉得不管怎么说,对于洞磬沟村而言,这个春节总是要比往年热闹很多。

一年里村民的4次出游


  热闹,也是洞磬沟村2024年的关键词。2024年8月,周建康带着全村50多位老人出游。当时,面对这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旅游团”,他为大家制作了统一的绿马甲,租大巴,买保险,还准备了常备药品。他不敢走太远,只去了离村子40分钟车程的朱德故居景区。
  即使只是短途行,这段出游视频还是在网上出圈。人们开始涌入这位年轻人的社交账号下,发现他已在回乡的5年间,发布了300多个视频。从最初漫无目的记录下的日落、山林、发呆的老人,到捡到萨摩耶“大白”,第一次在线上卖村里的李子,结果没经验全坏了又赔钱……
  因为真诚的记录,大家似乎透过洞磬沟村,影影绰绰间,看见了自己的家乡。
  关注也带来了更多机会。有网友专门给萨摩耶“大白”寄来礼物,也有人等候在直播间拉着周建康聊天,讲述自己的成长,还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发来邀请。于是,接下来的小半年里,周建康应邀带着全村的老人孩子,去过三一重工重庆基地看大国重器,在西昌见证了火箭发射,抵达绵阳北川感受羌族文化的多彩。很多老人一次性将出远门、坐动车、住酒店、看邛海都体验了。
  周建康是每次出行的大管家。他每天都会去每个房间,监督小朋友要刷牙,告诉老人洗手池怎么排水,浴室的两个淋浴头怎么调整,叮嘱大家空调不要开得太低,第二天的早饭在哪里吃……
  “这些经历对我的人生意义比现实意义要大很多。”对此,周建康用“非凡”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应该说,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或许是看着老人们每次都拿出最认真的态度面对出行:有爷爷将自己光荣入党50年的党徽戴在胸前,有人穿上了最正式的衬衣长裤……
  又或许是感受着村里一点一滴的改变。那是一种很细微的感觉,好像是原本停滞的风开始带来清新。原本沉默的老人们笑容变多了,大家像小孩子一样期待着任何一次哪怕很小的活动。

糟糕的理想主义者


  村子发生着改变,周建康也有着自己的成长。
  之前,很多网友留言说,周建康是现实版的谢之遥。那是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里的男主角,一位选择从城市回到家乡的年轻人。
  为此,周建康专门去把这部剧搜出来看了几集,觉得自己能接受各种评价,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现实版的谢之遥。
  “谢之遥是返乡创业的榜样,我不能代替这种精神。”对此,周建康将自己概括为:一名糟糕的理想主义者。
  “糟糕是因为我失败了很多次,甚至最开始选择回到家乡,也没有带着多么崇高的理想,仅仅只是在大城市累了,想回到一个避风港。”周建康很坦诚,这些年,有很多网友将洞磬沟村视为理想的世外桃源,觉得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和善,老人小孩会支持周建康的每次尝试。
  “其实我一直想说,年轻人有回农村创业的精神很棒,但不能冲动,也不能理想主义化。因为我的这条路是不可复制的。”直到现在,周建康都觉得自己是因为赶上了短视频风口,所以最开始漫无目的拍摄依然能被看见。
  但另一面,仅仅将村里的李子放在线上销售,周建康就能说出一堆“雷”点:第一年,买的纸箱被狗啃烂;第二年,因为没经验,原本为避免李子在运输中撞伤而往箱子里填充的大把李子叶,催熟了果子;第三年,尽管总结了经验,但又遇到了特大暴雨。
  类似的,周建康尝试小规模种植类似贝贝南瓜等热门蔬菜时,也失败了。
  “只是我愿意相信,如果没有那么多失败,就不会有偶尔的成功。”周建康总说自己不想做“出头鸟”,他会在每次视频流量出圈后,选择热度稍微过去后再更新,即使这样他的粉丝会涨得很慢。“我就想走得慢点,稳点。”他说。
  不过,也有得趁着热度的时候。2024年夏天,第一次带着全村人出游火了后,周建康立马将计划已久的摄影展落地举行,即使原本计划摄影展举办时,是在村里景色最美的初秋,而当时却是夏天最热的时节。
  “因为我想趁着这波流量,让更多人看见我们村子,也就有更多资源能聚拢到这里。”如周建康所愿,一场乡村摄影展,最真实的村民影像和田间生活,让这个山间的村庄被更多人看见,也让村里的老人们有了更多机会走出村庄。

愿今年,胜旧年


  其实,周建康一直记得2019年刚回到村子时这里的安静。“可以说是死气沉沉。”那时候,一位喜欢坐在院坝吃面的老人说起缘由时,说“这里嗦面条都有回声”。
  “其实是需要时间去慢慢铺垫,让大家都愿意走出来。”在村里一位奶奶的小院里,原本灰色的墙面,被周建康画上了五彩漫画,那是大风吹过绿色的草坪,面容可爱的男孩女孩。
  在周建康画画时,老人们会三五成群走来走去,远远讨论他在画什么,或者是站在原地磕着瓜子看热闹。当绘画完成,大家开心听他指挥,在漫画前留影。70多岁的老人,微微抬起手,比了个局促的“V”。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瞬间。”周建康很感谢这个让自己成长的小小村庄,能够温柔包裹住他的胆怯、探险和梦想。于是,他在去年卖完李子后,自己出钱带着村里的老人、小孩第一次集体出游,又在今年出钱举办了第一次元旦晚会。
  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看着家乡的变化,会专门给周建康打电话表示感谢,也说着这次春节回家大家一起聚一聚的期待。当一家人的团圆,变成了一村人的相聚,年味从乡间弥漫到每个人的心里,足以告慰一年的辛苦。
  新的一年,更多肉眼可见的变化也将发生在洞磬沟村。
  公益食堂、村民活动室、加宽道路、改造工厂……这些已成为规划图纸的改变,即将在春节后,一点点填满这个乡村。
  在周建康心中,春天的洞磬沟村是最美丽的,草长莺飞;到了盛夏,他要带着全村人一起卖李子,然后挨家挨户发工资;秋天的宁静中,酝酿着新一年的丰收;到了冬天,又是该团聚的时候了。
  团聚,这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时刻。在属于洞磬沟村的村晚上,设计了由年轻人为老人戴围巾的环节。“老人们都很感动,我看见有两位老人甚至有点手足无措,这样的瞬间让我觉得,今年这个年,真好。”除夕前夕,这位自诩为理想主义者的青年,在心里默默许愿,“愿今年,胜旧年。”
  眼前山野之间,时有鞭炮声响起,似是回应,就是回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