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铜带钩(战国时期),重庆涪陵小田溪出土。新华社发
《伏羲女娲图》 吐鲁番博物馆藏
汉代画像石伏羲女娲图 四川博物院藏
我们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对龙的喜好自不用说。而蛇,在传统中则名列“五毒”之一。蛇虽然在民间名声不佳,但也有许多有关蛇的美好传说,比如家喻户晓的“白娘子”不仅知恩图报,还以行善积德为己任。其实,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司马贞为《史记》补写的《三皇本纪》提到,人类始祖伏羲氏和女娲氏均为“蛇身人首”的形象,这不仅赋予了蛇神圣的属性,也象征了蛇在创世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山海经》中除了记载有多种多样的蛇,还有各类蛇身、蛇尾的神秘生物和蛇的挂件。
蛇被称为“小龙”,和龙也算一类,所以古人认为龙有的能力蛇也有,只是能级减弱。如螣(téng)蛇似龙,能兴云雾,兴风雨,乘雾而飞。《荀子·劝学篇》谓:“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龙、蛇的区别反映在服饰上,皇帝的龙袍固然至尊,被赐蟒袍也是人臣莫大的荣耀,而龙袍、蟒袍有时也不过多一爪少一爪的区别。在一些传说中,唐玄宗、后唐末帝李从珂等在未登龙位时,也被认为是巨蛇的化身,往往表现出过人的能力,终有飞身成龙的时候。
蛇虽然被列为“五毒”之一,但也属于一种灵兽。《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载,蛇是女娲的仪仗队成员,“(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蛇是殿后的灵兽。《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帝颛(zhuān)顼(xū)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蛇能当帝嫔的守卫,可见它必然被视作“灵兽”,具有镇邪的护卫能力。
蛇和龟合体组成的玄武,还是“四灵”之一。《周礼·春官·司常》中记载“龟蛇为旐(zhào)”,“旐”是古代一种旗帜,用龟和蛇来装饰,被视为特别神圣的象征。因为蛇的属性是“击前则尾应,击后则首应,自腰击之,则首尾俱应,有兵之象”,而龟有甲,所以龟蛇合体的玄武主兵甲之象。所谓“龟智而蛇果”,龟象征着智慧,蛇象征着果敢,这一组合赋予了玄武强大的战斗力。古代还有“见龟蛇集者,有印绶之喜”,预示升官的说法,当然这属于无稽之谈,不过还是能反映出龟和蛇在古人意识中具有“灵力”。
蛇被认为是长寿和祥瑞的象征。蛇有蜕皮的习惯,每次蜕皮如同再生,因此蛇被视为长寿之物。《抱朴子·对俗篇》称“蛇有无穷之寿”,《拾遗记》中也指出“蛇鹤延年之物”“蛇鹤之祥也”。这些都表明蛇在古人心目中是长寿和祥瑞的象征。此外,《诗经·小雅·斯干》在问到什么是吉祥的梦时指出:“维熊维罴(pí),男子之祥;维虺(huǐ)维蛇,女子之祥。”古人相信,通过梦境中的动物及其象征意义可以占卜吉凶,为人们提供指引。蛇灵动、阴柔,古人认为女子梦见蛇是吉祥的预兆。
蛇也被认为可以带来财富。龙有龙珠,蛇有蛇珠。古语说“宁失千里驹,不失黄蛇珠”。黄蛇珠也称销疾珠,传说还能驱病除疾。民间也有传说,蛇爱财,有盘珠宝的习惯。《广异记》记载长安有一贤者,在蛇出之处捡到一颗夜光珠。《墨子》《庄子》等典籍中记载了一种与和氏璧相提并论的宝石叫隋侯珠,也叫灵蛇珠。相传春秋时期,隋侯在出行途中救了一条蛇,后来蛇衔明珠报德。《广异记》记载海州(今连云港)一位猎人见两蛇相斗,射杀大蛇后,小蛇衔来大真珠、瑟瑟珠等报恩。唐传奇《崔炜传》中记载,崔炜帮助一条蛇去掉了嘴上的赘疣,蛇吐出一颗大珍珠酬谢。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赵生砍柴遇到一条白蛇,在蛇的带领下,找到了黄巢埋下的宝藏,除了黄金甲,还有金银无数。
蛇在中医中还有着巨大的药用价值。除了蛇胆、蛇黄,蛇蜕、蛇油都能入药,民间还有用蛇炮制药酒的习惯。蛇在医学上的药用价值不容忽视,但也需要注意保护野生蛇类,维持生态平衡。古代就有一些禁忌和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蛇的敬畏与保护之心。北宋文学家张耒在《放二蛇》中提到“巳月不杀蛇,昔贤有遗告”,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也提到“巳日巳年不杀蛇”。
蛇,这种神秘而灵动的生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智慧与勇敢的象征,更是长寿与吉祥的象征。通过了解这些传说与习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