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少年派-
A16 少年派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少年派
  • ·走进二里头遗址探寻“最早的中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走进二里头遗址探寻“最早的中国”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8号基址、宫城西南与作坊区西北部航拍。

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每到假期,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成了热门景点,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学习历史知识。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了解的历史遗址大有来头,这里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已经发现了10个“中国之最”。

1
“最早的中国”在这里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1959年,该遗址由考古学家徐旭生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此后60余年间,数代考古工作者逐渐为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根据目前考古研究,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遗址中心区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里是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探索中国王朝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关键遗址,有“最早的中国”之称。
  2024年底,考古队对外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在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对望的古城村,发现了一道夯土墙,极可能是中国考古人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
  此前,考古学家已经揭示,在遗址中,宫殿区与宫城墙位居中央,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规模林立,网格状道路系统四通八达。祭祀区、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官营手工业围垣作坊区、一般平民居住区,层层拱卫在宫城周围,体现出王都特有的气派。

2

二里头先民创造了夏王朝

  二里头遗址的王都气象,还体现在其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据考证,二里头文化的400余处聚落中,庞大的聚落群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布局网络清晰、等级结构分明,并由河流水系有效连接。这也充分显示了二里头王国具有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
  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在当时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王朝都邑中创造了广域王权国家——夏王朝,其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第一王朝的国家气象。
  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明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3

遗址的十个“中国之最”

  根据现在的发现和研究,二里头遗址的聚落规模达300万平方米以上,有学者推算,二里头遗址繁盛时期人口最多可达2万至3万人。与同时期的其他聚落相比,二里头遗址无论是从面积规模或是人口密度上,均是史无前例的超大型核心都邑遗址。
  从1959年开始,三代考古人夜以继日地探索,到2024年12月,考古学者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的10个“中国之最”,分别是: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络、最早的“多网格式”布局、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
  在二里头遗址围垣作坊区东北部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绿松石加工作坊,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使用时间跨越了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到四期的整个时期。
  绿松石器的加工,大致需要经过采料、加工毛坯、加工成品等几个环节。在作坊区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料坑,其中包含绿松石原料、废料、半成品、成品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综合新华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公众号、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