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一个小娃娃在成都锦江区工农院街一理发店理发。 雷远东摄
2024年3月11日,四川泸县举行了“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暨龙文化宣传日活动。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安徽合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参加“吃龙鳞”(吃春饼)活动。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不少地方称为“龙抬头”,有些地方还称“龙头节”“春龙节”“春耕节”等。这一天,农民伯伯们会在地里翻土、整地、施肥……预示着新一年的农事活动已经开始。
“二月二”作为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一些与龙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俗语“二月二剃龙头”流传很广,民间普遍认为这一天剪头发会使人鸿运当头。此外,还有祭祀龙神、纳吉等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礼俗,实际上与天时、物候、季节的周期性转换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春季祭祀也密切相关。
在隋唐时期,农历二月初二就已成为一个固定日期,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龙抬头节、社日节等。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活动内容稍有不同:北方以龙抬头节为主,南方以社日为主。
例如,隋唐时期“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形式,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活动为主。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诗人韩琮在《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写道:“旧苑新晴草似苔,人还香在踏青回。”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岁纪篇》:“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波介绍,农历二月初二已进入春季,“春雨贵如油”,古人认为龙主水,所谓“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春天雨水增多,对于农耕是好事,所以与宋代以前“二月二”主要以春游踏青、挑菜采菜、迎富祈福等传统形式不同,元明清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逐渐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出现了种种以崇龙、祀龙等为代表的“龙主题”活动。
在中国古代,“二月二”这一天,一些地方有引龙祈雨、摊煎饼贴符、以灶灰(或草木灰)围屋子、打扫卫生、炒玉米或者炒黄豆、忌做针线等习俗。
现在,普通人过“二月二”的仪式感,就是一早去理发店“剃龙头”。“二月二”为何要理发?杨波认为,“剃龙头”的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都剃头,讨个好彩头”,取谐音双关之意,意思是当天理发能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预示着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除了理发,“二月二”还有哪些习俗?
我国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在这天祭祀龙神。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等。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农历二月初二,又是惊蛰节气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这一天人们还会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此外,我国很多地区“二月二”吃的食物都和龙有关。比如,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有的地方是吃春饼,叫“咬龙鳞”;水饺叫龙耳、龙角;面条叫龙须面,为“吃龙须”;米饭叫龙子,吃米饭称“吃龙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 综合中国新闻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