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月19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蓝箭航天供图
“朱雀二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吊装工作正在进行。蓝箭航天供图
在北京亦庄,以荣华南路为中轴的“火箭一条街”,正书写中国商业航天的“传奇”:这片半径不足两公里的区域,十年间聚集了空天企业超160家,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
如同浓缩的太空竞技场——蓝箭航天的“朱雀”系列火箭试飞的余音尚未散去,百米之隔的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民营企业已展开拉锯,用技术突围的加速度诠释着:在这条中国商业航天“最卷街道”上,唯有持续突破天际线者,方能定义未来。
在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及商业航天的背景下,北京的民营航天企业正与这座城市共同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为中国首家取得火箭发射许可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的成长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北京如何将千年积淀转化为仰望星空的动能,更映射着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破冰与技术攻坚中开辟的崭新航路。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商业航天,并明确将其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商业航天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3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采访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时,感受到他对商业航天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政策的持续加码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市场拓展等方面,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身处北京亦庄的张昌武感受尤为深切:“中国商业航天近年来虽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技术创新、行业阶段和全球市场竞争力上,与美国等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张昌武告诉记者,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的突破是缩小差距、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频率的关键所在。“这一技术不仅是蓝箭航天的重点攻关方向,也是国家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核心牵引。”
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正在打开新局面。张昌武特别提及“优化发射许可审批流程”的建议:“当前行业面临审批流程繁琐、卫星互联网准入门槛较高等瓶颈。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简化发射许可流程,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具备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星座建设。”
北京作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已在空天产业准入等领域先行先试,这种改革锐气正从京华大地向全国辐射。张昌武表示,相信通过政策优化和资源倾斜,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历史性转折。
与此同时,蓝箭航天正加速前行。在实验室里,朱雀三号火箭的回收装置正在进行第127次地面试验。朱雀三号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是计划于2025年首飞的可复用火箭,并在2026年实现一级火箭的常态化回收运营。这一目标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里程碑,也与中国商业航天迈向规模化、高效化的愿景紧密相连。
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如今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民营企业竞技的舞台。从蓝箭航天到其他新兴航天企业,这座城市孕育了无数逐梦星空的开拓者。其背后既有政策的春雨滋润,也有资金“活水”的浇灌,更离不开人才的星光汇聚。
近年来,国家对商业航天的重视逐步从战略层面落实到具体行动。记者注意到,北京市率先出台商业航天“星谷”计划,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在亦庄划定3.8平方公里航天产业集聚区。
更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保险补贴机制、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的“白名单”制度等突破性政策如同打开枷锁,让“造火箭的民企”从科幻走进现实,根据目标规划,到2028年,北京亦庄将形成商业航天500亿元级产业集群。
无论是发射许可的逐步优化,还是卫星互联网项目的推进,北京都成为政策落地的前沿阵地。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张强介绍,亦庄未来将加快培育应用场景,推动商业航天在车联网、6G通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培育商业载人航天、在轨作业等未来业态;推进空天地多网融合,打造商业航天、低空技术、自动驾驶、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城市系统融通“一张网”。
北京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为商业航天提供了资金活水。尽管张昌武提到,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试错容忍度仍待提高,但北京的金融生态已然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初创期的天使轮到成熟期的产业基金,北京的资本链条为蓝箭航天等企业提供了从“0到1”再到“1到N”的成长土壤。这种资金支持,不仅助力技术研发,更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壮大。
作为全国航天科研、人才与资本的汇聚地,北京展现出的虹吸效应,吸引怀揣航天梦的创业者与早期企业在中关村等科技园区扎堆。如国内第一家民营火箭企业零壹空间、小卫星全产业链服务商九天微星、聚焦液体可回收火箭研制的深蓝航天及卫星运营企业银河航天等。
面对时代的红利,张昌武敏锐地洞察到了机遇与挑战的产业临界点。
机遇图谱已然展开: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的加速部署,2025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起点。下游应用场景的丰富——从通信到遥感,从导航到物联网——将催生新的增长极。同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有望在今年取得实质性突破。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若按计划实现首飞并逐步常态化运营,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升运力水平,推动行业迈向规模化发展。
“在政策、资本、重大项目等利好因素下,今年国内卫星互联网重大工程加速实施快速部署,行业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卫星下游应用行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张昌武告诉记者,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望实现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提升总体运力水平。
而挑战同样严峻。可回收火箭技术虽已初露曙光,但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稳定应用,仍需攻克诸多难关。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试炼,更是时间与耐心的较量。此外,商业航天的高投入、高风险属性对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昌武说,国内资本市场需要有更长远眼光和更大的包容度。与此同时,国际竞争的加剧也不容忽视。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争夺中,中国需加快部署,以应对潜在的规则限制。
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如今正凝视着新的历史叙事——在这里,民营航天企业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共振,共同谱写中国航天强国梦的新篇章时,正在同题共答:中国人如何在新时代,开辟自己的问天之路?
答案,或藏在那些彻夜不熄的实验室灯光里,或在那些精密计算的轨道图纸上,或在发射场倒计时归零时工程师攥紧的掌纹间,或在那些穿梭云端的火箭轰鸣中……正如张昌武所言:“政策的加码为我们注入了信心,技术的突破将为我们插上翅膀。”未来的星辰大海,已不再遥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